从“双随机、一公开”看计量

  XZKL1234 ·  2018-10-07 09:12  ·  43641 次点击
自2017年4月1日停征强制检定行政事业性收费以来,各级计量技术机构从无所适从逐步过渡到坦然面对的现实当中。在机构改革的大潮中,在政策的不断推陈出新时,有些机构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机,在体制上得以重生;有些机构则通过自身体制机制的调整来积极应对。
我所在的机构有幸成为了前者,在庆幸的幸福感逐步消退后,在摆脱了几十年的“以检养检”的心魔后,重新审视这么多年的计量生涯,忽然觉得很陌生了,计量工作者一直遵循的理念、规则、方法、目的好像都模糊了,难道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曾几何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聂帅提出“科学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让计量工作者心怀满满、责任在肩;义无反顾、理直气壮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加油站、菜市场、医疗机构、眼镜店、食品企业、化工厂、制药厂、机械厂、电子厂……哪里没有计量人留下的足迹和汗水;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商贸流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国防军工、社会治理哪个离得开计量测试。
计量工作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确实不容置疑,但回顾自己基层计量机构多年来的计量工作初心和实际成效,恍惚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不容置疑和掷地有声——加油机可以说是计量部门管理的典范,一直是计量检定工作中的王牌。可现在实施免费检定后对技术机构来说忽然有了累赘的感觉,被检单位也隐约产生了执法扰民的质疑,强制检定、计量合格、标准收费、周期复检这个固定思维打破后,大家倒都不习惯了。法定机构在想:加油机离开了强制检定,计量还会准确吗?如果不用这样周而复始的重复检定多好!被检单位也想:现在费用是不用支出了,可申报、备检、辅检、领证好像比以前门槛高了不少。结果检定机构认为无用功、白干活吃亏了,被检单位觉得扰民了。明明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好事,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农贸市场的计量检定,早在2008年就实行了免费政策。不说免费前,计量部门为了强制检定、为了收费花了多少心血、受了多少谩骂,就说免费后,检定工作倒是顺畅了,但作弊行为杜绝了吗?8两秤、7两秤、6两秤、一进位的秤层出不穷;卖水果的、卖肉的、卖水产的、卖特产的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照理说强制检定过了啊,遇到作弊的也整改、没收、罚款、曝光了啊,可怎么还出现这种行为呢?
医疗卫生机构计量准确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对医疗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刻不容缓,于是血压计、B超、X光机、心电图、氧气吸入器、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检定项目纷纷上马,市县联合、三级联动,全省强势推进。现在呢?免费了!于是乎,层层申报、级级预约;承检单位能推则推、可拖就拖;委托单位是盼来了星星又得等着月亮……也是,免费服务我总不可能加班加点吧!
关于压力表、天平、酸度计等大量的工作计量器具,我确实无法严格意义上区分属于强检还是属于收费范畴,既然已经是公益机构了,何必分这么清楚,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也是应该的嘛。但突然面对多出来的成千上万的免费检定时,检定机构能承受住内心的不平衡吗?以往是等值交换,价值服务,现在怎么变成被动付出了?不行:必须严格区分出强检和非强检,从用途上、使用部门上、参数上、等级上……将不是义务的工作推到社会上去。
还有很多很多领域,都存在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地秤的检定和作弊、出租车计价器检定的必要性、民用三表的计量检定等都有商榷之处。
以上现象只是基层计量工作的表象,为什么这么多问题和不协调暴露出来,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计量检定工作的实质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通俗说就是通过测量保持准确,为基础研究和信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基础研究我就不说了,可能基层也一般不具备这种能力。主要说说为什么计量工作怎么就是信用体系的技术支撑。上面列举的对加油机、农贸市场、医疗、压力表、天平、地秤、计价器、民用三表等一系列计量行为,目的就是促进交易诚信、质量诚信、服务诚信,乃至社会诚信。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以检养检”的时代,是各级计量机构绑架了“计量”,通过计量行为的实施来不断扩大自身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计量法规的约束找到创收合理切入的理由。
不得不说,计量检定确实在国家信任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没有了检定行为的强行介入,科学发展、公平交易、质量提升、民生保障等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但我们也许在体制机制的桎梏下迷失了计量的初心。
我们以为是因为有了计量管理才确保了计量准确,如加油机,就是因为我们持之以恒、周而复始的检定和管理,才造就了现在99%以上的合格率。我对本市(县级)的69座加油站合计658把加油枪近两年的检测数据做了一个统计,每个周期的后续检定首检合格率也基本都在98%以上,发生偏差的几台也基本都在国家允许的千分之三范围以内,所以我们断定强制检定是加油机管理的必要有效之手段。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好像不全是,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能被我们忽视了:一是现在的加油机本身与以前的机械式加油机相比,在机械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计量准确控制上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二是现在加油站经营者在管理制度、经营规范上也日趋完善。曾有个企业和我开玩笑说,只要不是想偷油,现在你想计量不准都难。那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一方面在经营者自身要求计量准确、合规经营的理念下,再加上现在加油机制造技术的精良可靠,变周期检定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双随机”抽查检定,合格率会怎样呢?万一合格率没有下降呢,那岂不是既没有忘记计量的初心,又还给了企业一份信任……
二计量检定工作的性质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农贸市场的强制检定工作做了这么多年,作弊手段、作弊行为还是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可以列举从业者素质低、社会危害轻、违法案值少、案件处理难等N个理由和困难来解释,但事实无法改变;包括还有过秤从业者甚至企业经营者,在过秤数据上弄虚作假,少进多出、多进少出,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做。这样看来好像强制检定又不灵了?
计量检定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技术行为,无论它是强制的还是非强制的,它作为技术的存在只能是计量管理中的一环,靠性质的区分起不了检定应发挥的作用。现在市场上用的基本都是电子衡器,包括地秤,它本身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基本不用怀疑,贸易的公平性也大可放心。凡是通过检定发现的作弊,不是那些胆大妄为的就是脑子灵光的,现代的技术既能确保你的准确,还可以教会你怎么作弊,怎么逃避检查。
既然强制检定摆脱不了是技术活动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还拘泥于强制检定的行政性,该放给市场的还到市场中去。有时候行业自律和社会治理未必比我们专业的差,至于计量机构及时发挥好技术支持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反倒是回归了本心。
三计量检定的实效是什么?
1.为什么有检定需求
(1)自身生产、研究、工艺、质量等技术层面需要,要确保所使用的计量器具的准确;(2)各种许可认证、能力考核、体系认可等被动证明需要。
2.现在的工作方法
(1)部分委托法定计量机构检定;(2)委托第三方校准机构校准;(3)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自行检定/校准;(4)部分外商认可企业自行校准检测的数据记录结果(未建立最高计量标准)。
3.计量的实际效果
从多年的工作中发现,纯粹属于自身质量保证需要计量准确需求的不超过20%,而那些所谓的各种认可认证需要的计量证明类占了绝大部分,还有部分企业自主的务实计量作为补充。
从上不难看出,目前的检定体系中存在很大一部分形式化现象,不是说那绝大部分证明化的计量检定/校准没有体现计量技术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如此,劳民伤财、虚于形式。大量的工作用计量器具其实就是起到一个指示控制作用,我们偏偏要按规程要求去检定;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不确定度、温度补偿……我就做瓶矿泉水,你一定要求我的计量器具精确到0.1克,有必要吗?
计量是质量的基础不错,但我们还需回归计量的初心,根据不同需要通过务实的计量活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至于那些所谓的证明化的计量检定不做也未尝不可。
我无意质疑各级部门的指示、精神、要求,更不敢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是想“跳出计量看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为社会进步发挥作用。通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马正其副局长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提出的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思路,不由得畅想一下计量检定工作是否也可转变一下……
从理念上,如果认同计量工作是国家信用体系的一部分,那执行计量检定的前提就是对计量器具制造者、使用者的不信任。《计量法》规定只要你使用强制计量器具,必须要通过检定后方可使用,不管是新购置的还是使用过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合格的还是可能不合格的,一律视为不可信,没通过我的检定合格就不能用!我不由得问一句:那些对制造商对计量器具的研发生产、通过的型式试验、制造许可、出厂检验合格还有什么意义?要知道这些型式试验、制造许可都是省级层面的专家和实验室得出来的结论,现在还得沦落到我县级机构来验证你的能力,难道不可笑吗?这种事前监管行为是否和“疑罪从无”的法理背道而驰了呢?
国家的法律法规初衷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但我想计量器具制造商、使用方难道不是人民吗?国家有主权、人民有人权,这些人就不能有被尊重、被信任的权力吗?监督是对人民的负责,但也不能层层加码、步步为营,毕竟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才是必然规律。
从方法上,强制计量检定是法律规定的,但我们是否能转变一下工作方法呢。如对那些量大面广的强制工作计量器具,不要去追求什么全覆盖、零缺陷,不妨在某些领域也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工作方法进行试点,如对农贸市场的强制检定就可以采取委托市场主办方、管理方进行管理,加油机也可以交给中石化、中石油等内部的计量部门进行管理,民用三表交给各自的公司计量部门管理,计量管理部门和检定机构根据情况实施随机监督抽查也未尝不可。
在非强检领域,我们是否可以推动务实计量的工作方法,支持鼓励使用者重视计量、合理计量,通过培养自身计量人员和建立计量标准甚至配备主要标准仪器的途径,把计量检定工作落到实处。至于那些计量证明类的计量需求,我想随着改革的推进也会逐步回归本心。
创新是有风险的,改革肯定会犯错误,但个人觉得未来的国家治理方式会是信用治理方式。中国的下一个红利是“信任”,套用鲁迅的一句话做个结尾,“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浙江省东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吴湘军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