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优维修提高设备效率
仪器信息网 · 2007-08-10 21:40 · 38693 次点击
吴宏玲
摘要:本文论述了设备维修从恢复性维修模式转变到预防性维修模式的过程,以及运用最优维修标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改善可靠性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最优维修;恢复性维修;预防性维修;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B
一、最优维修
最优维修的标准包括:(1)维修人员100%接受工作指令指导;(2)90%的工作指令按照预防性维修检查结果产生;(3)全部工作的30%是预防性维修工作;(4)90%的工作按照计划/工期进行;(5)全部工作时间100%达到要求的可靠性标准;(6)极少出现零部件短缺的情况(每月少于一次);(7)加班时间低于总维修时间的2%;(8)维修费用不超预算。
最优维修的定义有维修标准和方法两个范畴。维修标准指维修可衡量的运行水准,必须采取适当的维修方法和维修战略以达到维修标准。维修标准与维修方法、维修战略等要素相结合,构成计划维修系统。通过一系列维修方法和战略的相互衔接、作用及彼此结合,方可达到最优维修标准。
二、面向设备的最优维修
目前,最优维修标准的着眼点已经从设备维修管理转到面向具体设备的维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要想取得最优维修战略的成功,必须从恢复性维修转变为预防性维修,在此过程中,企业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在合理编制维修计划和维修时间表后,采用预防性计划维修和按期维修的情况下,25人的维修队伍即可完成过去40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预防性维修包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减少加班工日,从而达到增进员工自信心的目的。
三、预防性维修的特征
实施最优维修必须编制必要的计划,提前准备好时间表、个人分工、各种文档及其他要素。预防性维修组织将成功的根本因素归结为:(1)对维修工人进行维修技能培训;(2)分析工作流程及组织机构的变化;(3)建立工作指令系统;(4)编制预防性维修任务/程序计划;(5)维修工艺的发展;(6)确定、委派、培训计划编制人员;(7)合理安排维修所用材料、备件的采购、库存管理工作;(8)建立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9)进行设备维修管理评审、绩效测量与跟踪;(10)分析设备维修投入产出比;(11)评估并选择契约方。
对上述部分因素分析如下。
1.对维修工人进行技能培训
分析所有岗位工作任务,明确维修员工所需技能水平,并进行知识和技能评估。分析所需技能和现有技能之间的差距,确定消除技能差距所需进行培训的数量和水平。
建立任职资格和证书制度,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来检测技能成绩,为技能培训提供反馈,以利于在编制维修计划时进行资源分配。
2.分析工作流程及组织机构的变化
对工作流程及组织机构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的要求。当工作流程从恢复性维修转变为预防性维修后,采用计算机维修管理的系统模式,通过有组织的预防性维修工作流程为维修工作提供预见性。
3.建立工作指令系统
工作指令将成为新的预防性维修系统运作以及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输入信息和反馈的中枢。所有工作都必须纳入工作指令,工作指令上的8h应等于岗位上的一个工作日。
设备管理部门应确定所需工作指令的种类,包括计划、修正、紧急情况等。工作指令应当成为管理人力资源和衡量部门效率的首要工具。
4.编制预防性维修任务/程序计划
标准的维修程序文件应包括零备件、材料、消耗品需求,执行任务所需工艺和技能水平以及任务频次或操作所需时间。预防性维修计划文档包括:(1)日常预防性维修。润滑、清理、巡查、次要备件更换等;(2)预防性更换。按运行小时数更换主要备件;(3)按时间表改造或大修设备;(4)先兆维修;(5)基于状态监测或运行状况的维修。
5.维修工艺的发展
维修工艺部门的基本任务是确保维修的可靠性。其职责包括评估预防性维修的成效,发展先兆维修技术和工艺,进行设备状态监测,编制计划和时间表,指导对设备故障的论证调查,分析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等。
6.确定、委派、培训计划编制人员
计划编制人员具有如下职责:(1)建立设备编号体系并对全部设备编号;(2)为每台设备建立预防性维修程序;(3)为每台设备建立详细、准确的备件、材料清单;(4)为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设备履历;(5)通过查阅设备履历获取设备故障趋向和有待改进之处;(6)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指令(即预防性维修程序);(7)提供维修所需图纸,确保随时修改更换、保持有效;(8)安排维修所需特殊工具及设备;(9)协调安排设备维修停产与正常生产的关系;(10)确定维修所需费用;(11)协助制定设备年度大修理计划;(12)编制每周维修进度报告。
要对计划编制者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7.合理安排维修材料、备件的采购、库存管理工作
采购维修所需备件是节约资金的重要途径。在签订合同或基本订单协议的情况下,设备供应商通常会同意先行发运所购货物,这就意味着可将购买维修所需备件的大笔费用转嫁给供应商。
从明确维修所需备件、材料、消耗品需求做起。全部购买清单数据应当输入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可求助于设备供应商,因为他们通常保存有按设备型号分类的备件列表。也可以把这些统一格式的列表直接下载到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里。
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具有为预防性维修计划管理提供所需备件的功能,可据此生成备件需求清单。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即时供应”基本订单协议,有些备件无需列入采购清单。
利用条码系统管理库存备件,通过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可在避免备件短缺的前提下使库存最少化。
8.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对有组织、高效率地转变到预防性维修具有关键作用:应抓住维修模式转变过程这个理想时机,确认各模块数据库(特别是设备数据库)的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库的混乱会妨碍甚至阻止设备维修达到最优维修标准。
9.进行设备维修管理评审、绩效测量与跟踪
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的最新升级是“生成报告”功能,可为设备维修、工艺研究、生产运行、备件购买以及高管层评估与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报告。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能提供以下几种报告和数据:(1)开工指令报告;(2)竣工指令报告;(3)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4)单台设备维修费用报告;(5)维修工期计划执行报告;(6)预防性维修延期报告;(7)劳动力分配报告;(8)备件需求与消耗报告;(9)投入产出比分析报告。
成本是判断商务活动的根本在转变为预防性维修系统之前,可能需要积累至少两年有关生产率(整个工厂的单件生产成本)、维修劳动力成本、维修材料成本、库存/采购成本、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数据。一旦开始计划并实施转变、升级过程,需要区分实施预防性维修的费用与设备日常运行所需费用,以确定实施最优维修的总费用。
维修模式转变完成后,需要继续积累卜述各种成本及运行数据在收集这些数据之前,必需预先做好计划,甄别转变前后的数据,以免把互不相干的数据拿来比较,从而确定真正的投入产出比。
10.评估并选择契约方
确定内部维修与委外维修的成本差异是必要的,因为由谁来维修将影响维修部门的规模和运作成本。
一般来说,如果契约方在执行维修任务、改善资金状况、扩建项目、预测维修和状态监测等方面卓有成效,将被确认为潜在的候选人。
任何维修活动即使是交由契约方来完成,也必须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并输入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所有委外供应的备件、材料必须有详尽的规格、质量条款和契约方责任条款,满足上述要求后,方可签订合同。
总之,维修模式的转变需要完善计划、花费时间、付出努力,需要整个组织合力完成一以有了这种合力,上述方法和措施将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