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在ISO9001:2000体系中的运用
chw · 2007-08-23 20:22 · 77645 次点击
计量管理在ISO9001:2000体系中的运用
计量管理与公司的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息息相关。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从原材料进货检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出厂检验等所有环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监视与测量,而测量就会涉及计量。没有准确的计量手段和严格的计量控制,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不可想像的。企业按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公司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而计量正是公司完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因此,计量工作是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质量管理必须依靠计量工作。
ISO9001:2000对计量管理的要求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IS010012标准,将测量管理体系定义为“为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所必须的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活动”,明确了整个组织和计量体系的管理职责,对公司计量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ISO9001:2000标准中,可以得到质量管理体系对计量管理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质量体系文件内容应满足计量工作法制性的要求,就是要符合中国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例如《计量法》和有关实验室认可的国家标准等。
二、合理配置计量检测设备。公司需要根据产品特性确定必须的测量项目及其测量准确度,并选择具有相应准确度和精度的设备。
三、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标识管理。公司内的计量检测设备往往处在不同的使用、校准状态,不进行标识或标识不规范就会造成混乱。公司应该规定计量检测设备在不同阶段标识的方法和要求。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需要在使用前或定期进行校准和调节的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进行标识,对失效的计量检测设备进行标识,对于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如调试、限用、停用等)进行标识。
四、校准程序文件化。校准就是确定仪器的测试能力和示值误差。校准程序通常包含校准周期、校准方法、校准人员、校准标识,校准记录、不确定度计算、接收准则等事项,这些必须是规范化、文件化的。
五、科学合理地确定校准周期。最佳的校准周期应该在维持最少校准费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测量仪器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的风险。
ISO9001:2000中计量控制应关注的问题:
检定不等于校准
按照中国传统的计量管理和有关法规规定,对于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只要求进行周期检定,而不是校准。检定仅仅是一种法定的行政行为,只是用来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校准则必须获得示值误差值,而且可以按照比较链或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测量标准所规定的量值上,校准只是一种企业行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属于法定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按期送交计量部门检定。对公司生产过程控制中所使用的大量检测设备,需要的是进行校准,而不是检定。
出厂检定不等于首次检定或校准
当前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就是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只要生产者出具了产品出厂合格证,就视该计量器具为合格,可以投入使用。实际上,计量产品出厂合格证只能证明该产品出厂时是合格的,但是在经过包装、运输到达使用者手中时,其性能和量值是否达到该产品出厂时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检定或校准才能加以证实。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在未经计量检定或校准前就投入使用,当发现性能和量值存在问题,被送到计量检定机构,经确认为不合格时,已破坏了其原始状态或超过索赔期,给用户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必须要及时检定或校准。
慎重对待检测设备失准
ISO9001:2000的7.6条款明确规定:当发现检验、实验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就必须对其以往的检验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定,并形成文件。通常应包含以下措施:评定上次的校准记录,以确定测量可能失准的时间期限;使用独立的经过校准的设备对在失准期间内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复测;当影响检测设备精度的因素很多时,必须重新评估检测设备的校准周期;对以往测量结果有效性进行评定并写入文件,以预防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必要时须将有关情况通知顾客;校准周期不宜过长。
测量校准的系统性
有些公司进口了一些自动化在线测量系统,但是由于标准管理工作的落后,公司很难去参照一些技术规范来实施校准。于是,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要把系统中的检测设备进行一一校准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凡是一个测量系统,它的误差源必定会有很多:装夹误差、测试连接线误差、传动控制装置引起的误差、软件设置造成的误差等。检测设备虽然是测量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但是它的误差并不能代表测量系统的全部误差。因此,一个测量系统能否符合产品规格的要求,需要综合评估其不确定度。
公司要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在充分理解ISO9001:2000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既符合标准要求、又符合实际操作的计量管理程序。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有助于人们找出产品质量变异和发展的趋势,那种仅仅为了满足标准和过程所需进行的表面化的控制手段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