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周期费用研究的发展
仪器信息网 · 2007-05-20 21:40 · 17823 次点击
寿命周期费用(LCC-LifeCycleCost)分析是近几年来在国外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工程费用优化方法。我国多在军事装备方面开展研究,在民用产品方面涉及较少。主要是受经济体制影响和数据收集的限制。由于LCC的“冰山效应”,即可见到的“浮冰”(购置费)在整个冰山(寿命周期费用)中并不大,而看不见的大量“冰块”(维持费)在水下,人们容易忽视维持费用或后期费用的预测,给使用者附加上沉重的包袱。这也是LCC方法应用在工程中的主要原因。
LCC方法是对那些寿命周期长,使用维修费用非常大的产品(装备、设备),谋求总费用最小的技术方法。当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购买“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物品的观点,但朴素的LCC观念解决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经济课题。LCC方法是在一定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及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经济定量学科已有了迅速全面的发展,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也走过了奠基阶段,一些经济强国总结了过去大量国防费用浪费的经验,意识到LCC必须正式进入决策系统。例如美国在70年代重视LCC的原因,一是国防军经费的减少,如1977年军费只有1960年的56%;二是新型武器系统部件采购费用昂贵,而且使用维修费更是大幅度地增加。如美国海军的舰艇总数,在1972年为654艘,维修和现代化改装费用为14亿美元,1978年舰艇总数减到462艘,费用却增至30亿美元,平均每艘舰船的维修费用在六年内增加了两倍。整个美军国防的研制、采购、使用维修费用之比在64财政年为1:2.1:1.6;72财政年为1:2.4:2.8;80财政年达到1:2.6:3.5。使用维修费用的迅速增长,不仅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影响到对新武器的预研和投资,削弱了装备更新的能力。由于美国作为军事强国,在国防预算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军方采办管理部门和国防承包商都坚持装备性能至上,一般不愿对费用、性能和进度等指标进行综合权衡。从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驱护舰的费用上升20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增长了4倍),核潜艇费用上升了近10倍。有时为了提高百分之几(1%~2%)的性能而逼近性能极限时,付出巨大的代价(增加10%~20%的费用),有时尚未充分了解费用和其它参数之间关系,就做出重大设计决定,使装备系统的LCC不断增长。
为此美国制定了一些新的采办政策,曾经提出过许多费用控制措施,如寿命周期费用方法(LCC)、定费用设计(DTC)和价值工程(VE)等,强调不仅买得起,而且用得起。同时,狠抓了LCC管理。包括:
(1)制定统一的法规、政策和和标准,推行LCC方法;
(2)从研制开始就狠抓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后勤保障;
(3)改革维修;
(4)淘汰使用维修费用过高的陈旧设备等。
这些措施从80年代开始已明显奏效。美国国防部在近几年来的采办改革中,还提出了将“费用作为独立变量”(CostasAnIndependentVariable-CAIV)强化费用管理的新方法,而把性能与进度指标作为“应变因素”。这一政策反映在1996年3月15日颁布的新国防部指令(DODD)5000.1《防务采办》和国防部条例(DODD5000.2-R)《重大防务采办项目(MDAP)和重大自动化信息系统(MAIS)采办项目必须遵循的程序》之中。
美国这种以费用为杠杆来启动、加速和调节国防建设的做法取得了重大成效,引起广泛的瞩目。于是LCC方法也就迅速推广到政府及民用部门。美国的许多州、市,都把提出LCC评价作为设计的要求,有的州(内布拉斯州)甚至规定在法律条文中。
到90年代,LCC方法已应用到许多国家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6年的可靠性和维修技术委员会上,正式颁布了《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标准(可信性管理/第三部分:实施指南/第三节:寿命周期费用评价。300-3-3cIEC:1996),提出了LCC应用指南,指出为了促进国际上的统一,希望所有国家的相关委员会,结合本国情况接受IEC标准作为本国的法令。标准是“由有关各方面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众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可见,LCC方法能作为国际标准,说明它己经成熟,为大家所公认,而且也到了以规范化促进广泛应用,获取最佳效益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