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一体化设计问题可行性
仪器信息网 · 2007-05-20 21:40 · 19109 次点击
图1-1中所示的是RAM一体化设计问题的特征。输入的第一类信息是设计的功能指标。除了传统的系统需求(生产范围、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可用库存及环境限制等),还包括与柔性、可靠性、安全性、可使用性及寿命周期效益/费用有关的一些目标。输入的第二类信息是有关系统装置的各式各样的知识:化学工程知识及装置运行模型、装置与设备的特点、可靠性数据、价值工程知识及模型,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和处理办法。这些输入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与系统的可靠度模型有关,这在可靠性分析时会被用到。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输出是设计决策的结果,它将确定问题中随机变量的等级,其结果可能被置于以下二种类型之中。
图1-1
第一种类型与流程有关(流程结构、流程装置、流程环境、设备选择及其尺寸、能源平衡等);第二种与RCM有关(预计的可靠度、特定生产间隔内的可用度测定、维修策略、维修模式、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等)。
正是由于完整形式的RAM一体化设计问题相当复杂的,使得其推广工作难以在更大范围进行,主要原因是:
(1)很多连续的(设备尺寸)和离散的(配置)决策变量混合出现;
(2)决策问题的多维空间化;
(3)非线性流程模型的出现,并伴随有离散的(故障与修理)事件;
(4)多种离散的生产方式并存,此时每种方式的特性由可行的操作窗口为生产变量来描述;
(5)模型中的不确定特性及外部环境的出现;
(6)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的素质。
尽管在设计问题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RAM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应该明确的:首先,将设备状态与一个生产效率测量(装置)相联时,流程(装置)模型是需要的。其次,从可靠性工程的角度出发,将生产率测量确定为一个可控的量化指标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状态(正常/故障)的数目保持越小越好。考虑到这些方面后,解决RAM一体化问题就可逐步探索。
RAM一体化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由五个板块组成,如果把它们与人(暂且认为人是一个可靠度高、功能完善的系统)相比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任务自上而下传递—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任务单一而明确;
"设计分析与维修策略—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来就要具有;
"RAM一体化中维修管理的作用—神经网络系统,控制和觉察各个环节;
"预防维修程序—组成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人的基本物质;
"维修管理系统的任务—人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必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