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周期中的维修

  仪器信息网 ·  2007-05-20 21:40  ·  15940 次点击
操作可靠性和间接维修费用受许多决策因素的影响,这些决策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决策人员做出时,决策都应以与期望的性能和以前操作性能的反馈有关的目标为基础,但在实际活动中,人们还远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结构化方法。
图1-1显示了四个同类型的反馈环,从内环到外环时间增加了,并且每个环都概括了它的目标、任务和反馈信息。
图1-1
1.在设计阶段必须保证流程的安全、质量、产品的有效度和寿命周期费用。这涉及到对流程设置、所需设备、操作限制、可靠性以及维修性的关键分析。设计结果应当使这些约束能被测定、量化并尽可能优化。这将使人们在系统效果以及系统可靠性、安全、维修的需求和费用的远期目标方面取得一致。另外对进行目标监测、维修和检查效果的人员必须供应器具。备件的需求和放置都必须估计出来。这些内容体现在图1-1中反馈环1中。
(反馈环1:可靠性分析和以前设备改型活动的结果可以使积聚的经验应用于新的设计中。这些经验能对受欢迎的装置和部件的供应商及类型、可靠性数据和目标、或者该做和不该做的事件有一个一定的格式和改进。)
2.理想的维修需要在费用一利润基础上策略明确。当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达不到规定需要更新改造时,应当权衡费用与RAM的关系。当经济形势及政策有变化时,维修策略应当重新制定。典型的例子是事后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策略。根据期望的产品有效度和维护费用,中期检查目标应当有结果。策略的变化可能引起备件的变化。这些内容体现在图1-1中反馈环2和反馈环3中。
(反馈环2:为了可靠性的提高,设备改进在一开始就应当通过设计来改善它的RAM,预防维修的概念也需要调整。)
(反馈环3:预防维修概念的采纳改变了维修策略、任务内容以及时间间隔。这是以在零件(部件)水平上故障的可靠性监测以及挑选有效度与费用消耗因素为基础。被选择的部件将用于在预防维修概念中可能引起调整的故障因素的分析。)
3.维修策略应当体现规范化、标准化、日常化和普通化。维修和检查活动的优先问题应当与操作工人密切协商。在生产很少受影响的时候以及可测量的时候效果好,但更应注意生产紧张状态时如何实现维修策略。这些内容体现在图1-1中反馈环4中。
(反馈环4:故障修理有明确的维修概念,应明确什么是功能性故障、潜在故障、多重故障等。另有一类故障由于可靠性的冗余度不会立即削减设备的功能,但它们需要及时检查和修理来维持冗余度。维修必须通过一定的诊断方法才能进行,例如检查内部故障迹象、隔离设施、文献资料以及维修记录档案,这些都可以从维修管理系统和费用统计报表(利润)分析中重新获得。)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