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M的普及与实施

  仪器信息网 ·  2007-05-20 21:40  ·  18129 次点击
市场经济下,企业在实现经营机制转换的过程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态势已使设备管理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下重视物质寿命,忽视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的观念,把维护和修理建立在基于先进技术水平的科学决策上,而不是建立在定时计划检修或是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上。作为维修的核心,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应更多的思考如何采用什么维修方式,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基于RCM的概念和理论,在维修工作中应实施以下内容:
1.计划预修变为针对性维修
在合适的时机下以及通过可靠性理论的判断,采取最经济的维修方式。事实上事后维修是针对性最强、最准确、最经济的对症修理方式,甚至“拼设备”也应区别对待,有些该淘汰的设备就应该“拼”了它,以使它的技术寿命充分利用。
2.预防性维修中增加视情维修
按诊断故障决策何时修理,废弃定时维修,充分利用潜在故障与功能故障的时间间隔是经济有效的;增加项目修理,减少大修,甚至取消大修,通过技术经济理论、可靠性理论、寿命周期费用方法,判断项目修理与大修的取舍;增加逻辑功能修理,减少功能过剩,从设备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提高设备的各种寿命和功能利用。目前我国民航维修系统中,空中客车A320就是采用视情维修而使寿命大大提高。
3.考核指标中增加新的内容
设备管理考核指标是评价和量化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的体现。过去考核多是重视物质形态,如设备完好率等。而现在应更多地注意从资产经营效益出发,以新的指标体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诸如增加设备资产利润率、设备维修费用比重降低率、闲置设备资产转换率等等都属于进一步研究和实施的问题。但从RCM的概念看,无论形式上追求各种指标如何,目的是为了保持设备可靠度以及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故障降低到最低限度。
4.注意修理和改进的结合
修理和改进相结合是现代设备综合管理中提倡的一种方式,从RCM的观点来看,改进应在功能逻辑维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应为了追求某种效果而随意行动。RCM中的改进分为两种模型,其一,部分更新所需时间短,成功率高,经济评估简单,在提高可靠性维修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其他性能。其二,改进性维修主要针对设备的具体故障模式,在维修中进行,其技术难度小、投资少。因此,RCM的改进工作主要是针对可靠性与维修性而进行的,目的是减少故障损失和维修费用。
5.重视维修性大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维修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过去较多的注重技术性、人员的操作性。而从RCM的观点看,维修性大纲的制定是极其重要的,其科学性在于设计部门与维修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其适应性准则和有效性准则,并结合逻辑决断图进行分析界定和详细的编制,它的实施带有较强的科学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6.实施RCM时的步骤问题
RCM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掌握RCM理论并实施时,应首先提问以下问题:
"在现行的使用环境下,设备的功能及相关的性能标准是什么?
"什么情况下设备无法实现其功能?
"各功能故障的原因是什么?
"各故障发生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故障部件的重要度是多少?
"做何工作才能预防各故障?
"没有适当的预防性工作应如何进一步分析。
尽管还有许多概念需要更新和渗透到维修工作中,但应该认识到这一工作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因为在机制的变革中,人们的惰性成为阻碍变革的阻力,要想变革顺利,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是第一步工作。
多年的设备管理模式形成了人们重物质形态管理、轻价值形态管理,在某些维修环节上忽视了维修本身的科学化。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涉及设备管理的机构和企业内的设备管理机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观念在更新,一些过去认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现在非做不可了。我们应做出一些适合当前形势和行之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我们应该普及和推广RCM理论和方法,把经验维修逐渐转变为经验与科学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维修。我们在对设备进行RCM分析时,充分认识“维修就是投资”的含义,把追求设备一生费用最经济为目的,把手段建立在新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科学的措施使维修总工作量减少、维修费用降低(一些大企业一年的维修费高达十几亿),这对企业的效益是巨大的。虽然RCM分析的工作量和分析费用有所增加,但是与由此可能产生的效益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RCM的发展和完善经历了怀疑、试验、试点、评估、肯定、推广和制定标准的过程。目前,RCM的国际标准正在拟制之中,其理论已成为指导机械、电子等各类设备维修的共性的基础理论。
把可靠性维修性理论真正应用于设备管理与维修当中的情况并不普遍,其原因主要是可靠性维修性理论相对比较生涩和抽象,设备管理实践中多以定性分析为主。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