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生产设备管理的组成

  仪器信息网 ·  2007-05-20 21:40  ·  18629 次点击
全面生产设备管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全面生产维修—自主维修(TPM—AM),全面生产维修—预防维修(TPM—PM),全面生产维修—设备管理(TPM—EM)。在对设备综合效率进行分析和建立相关目标的基础上,正确并按照顺序运用这三种体系可以加强对设备体系的改进和管理。
全面生产设备管理体系组成:
(1)全面生产维修—自主维修:
独立的、自主活动的小组;
操作人员的参与;
小组成员能力的改善;
操作人员的全面聘用。
(2)全面生产维修—预防维修:
操作人员参与的预防维修;
设备的检查;
预知维修。
(3)全面生产维修—设备管理:
设备的改进;
设备的性能;
设备损失的分析;
设备持续改进的工作范围。
全面生产维修—自主维修及其与日本模式的区别:
全面生产维修—自主维修是有别于日本自主维修模式的,在全面生产设备管理体系中,自主维修被视为企业自身职能的延伸,所强调的是操作人员在设备维修,特别是在预防维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对于检查及全部确定的维护工作,操作人员则主动地参与实施。这也就意味着自主维修的实施无需通过生产部门。在自主维修体系建立期间,参与自主维修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维护、检查方面的培训,否则这一体系就不具备运作的基础。经过培训的员工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才能上岗。
在多数世界级企业中,未经培训,没有设备方面的资质认证和维护方面技能的员工是很难被聘用的。出于这一原因,所有的员工都应该接受有关设备及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训练。
经过基础培训的员工可以获得一级技术工人的资格并可以在今后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实施培训计划的企业应该制订相应的培训内容、计划及时间安排。高一级的培训是专业培训,大多数生产工人必须参加这一级的培训。在专业培训中员工将接受有关设备的专业知识及自己所操作设备的维修技能,为此也需制订专门的计划及进度安排。经专业培训后,员工可获得二级技术工人的资格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薪酬等级也将在培训后得到提高。
高级培训班进行的是最高级别的培训,仅有少数员工能参加这一级别的培训。经过培训的员工将获得更高的设备方面的知识和维护技能,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将能够编制复杂设备的运行程序,负责设备的工作准备、调试等方面的工作。
经上述三级培训的员工将具备不同级别的设备知识及维护技能,在工作中的职能也将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点是都掌握有关设备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仪器及仪表。高一级的员工应该能够了解并分析、解决设备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最高级别的员工能够编制设备运行程序。
负责实施设备的工作准备、调试等方面的工作。由具备不同知识与技能的员工组成的小组协同工作,这就是TPM全面管理取得成效的原因所在。同时,这也将更加促使员工自主地投入到设备管理工作中。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