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录井设备管理浅探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0315 次点击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对设备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烈,“设备是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一观点正成为各单位的共识,各设备使用单位纷纷围绕着如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挖掘设备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力,提高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使设备管理效益最大化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质录井设备作为与其它设备对比,在存在共性的同时,还存在着自身的一些特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
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设备分布范围广,制度存在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地质录井设备的施工现场与钻井现场之间密切联系,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各地质录井施工队伍外闯市场的力度加大,一个单位的地质录井设备就可能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内陆平原,西北戈壁,甚至其它多个国家。这样以来,由于设备施工现场距离基地路途遥远,就会给设备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单位内部的相关设备管理制度就要依靠设备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自觉执行,至于执行情况的好坏,单位设备主管部门不便于现场落实,因此,就难以避免地会出现某些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不利于设备主管部分掌握设备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开发与扩大,造成本来就很分散的综合录井设备在地理位置上更加分散,给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由于距离的分散,导致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难以及时到位,故障的跟踪与排除也不能及时处理,为了解决现场问题,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仍然难以保证及时处理。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地质录井设备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设备管理工作对于快速发展的生产形势已难以适应,为了更好的发挥地质录井设备的作用,需要对目前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本文分析了录井设备的管理现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录井设备管理的新措施。
地质录井仪器种类繁多,规范化管理难度大。目前,地质录井设备除传统的综合录井仪、P-K录井仪、地化录井仪等仪器外,又增加了轻烃分析仪、钻时录井仪等种类,各种地质录井仪的种类多达近十种,而每种仪器的工作环境、使用标准、操作规范又各有特点,这就为地质录井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可能已进入面临淘汰的报废周期,但是由于设备的更新力度难以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因此这部分设备仍然处于继续使用状态。老化设备的继续运转,就给设备管理中的维修保养环节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
设备操作管理人才紧缺。通过对目前地质录井设备管理水平的调查,发现设备操作与管理人才队伍紧缺是又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国内外的石油公司在石油的勘探开发领域投资幅度明显加大,新的油井迅速增多,使得各地质录井公司的市场迅速发展。为了抓住这个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录井公司纷纷加大设备投入,引进技术先进的录井设备,这就相应的对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技术含量设备数量的投入使用,现有的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后才能适应要求,往往会出现具有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十分紧缺的局面。
设备维修服务及管理人员紧缺。由于设备总量的急剧增加,目前的设备技术服务及管理人员数量已难以满足要求。为了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设备维修技术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该队伍的培养方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各单位在人员培训、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仍难以满足目前的人才需求。
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录井设备管理过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充分发挥录井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基于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转变设备管理观念。一是在设备管理观念上由重技术性向重经济技术性转变。要提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不仅要关心设备的投入,更要重视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回报,以效益指导生产;二是在设备配置上由保障型向需求型转变,以满足需要为前提,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益,保证正常生产;三是在运作机制上由粗放管理型向精细效益型转变。狠抓设备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网络,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工作的各项考核制度;四是在设备使用上由急功近利型向长效回报型转变。对设备进行终身管理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