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 “5S”管理模式的思考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4307 次点击
【摘要】“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本文作者试从现场管理的角度来解析企业“5S”管理模式的概念、执行步骤、推行要领及配合“5S”活动之管理技巧,期望对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5S管理模式现场管理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已成为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对工业企业来说,企业的现场管理就变得更加重要。现在全球推行的“5S”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5S”管理模式在日本被视为每个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推行的一套最基础、最实用的管理法宝,在美国,在西欧也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企业“5S”管理模式并不是很普遍,我国有关“5S”管理模式方面专门研究远不多,这方面的文献也十分的零散而有限,大多都集中在时间阶段,尚未系统化、理论化。本文对“5S”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综述,希望对深入、系统研究“5S”管理模式有所帮助。
二、“5S”管理模式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5S”管理模式的研究开始于日本,最先重视和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从事制造业的品质管理专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日本制造的工业品因品质低劣,在欧美市场上也只能摆在地摊上卖,日本制造的工业品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为此,日本企业认识到只有提升产品品质,抢占国际市场。这一时期,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纷纷从现场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的实质性做法,这些做法包括:
1、各种物品按规定、定量摆放整齐;
2、经常对实物进行盘点,区分有用的和没用的,没有用的坚决清除掉;
3、确定放置场所,规定放置方法;
4、对工作场所经常进行打扫,清除脏污,保持场所干净、整洁。
在这一个时期,显然“5S”管理模式的系统架构尚未形成,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方法与措施,但这对“5S”管理模式的最终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质量管理需求与水准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发现,以上这些手段和措施虽然简单,但长期使用,却非常有效,于是便对这些既定的做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整理、整顿两个“S”,但真正对“5S”管理模式的最终定位当属日本的质量管理大师今井,他通过对质量管理的分析和研究,最先提出了“5S”的概念,难能可贵的是,他把“5S”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模式,同时,对企业如何导入这种模式也作了深入的探讨。由于今井和其他一些著名学者的努力,形成了“5S”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使之发展成为现场管理中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5S”管理模式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在实践上非常实用的管理技术,已在工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与应用。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推行时间较晚,工业发达的台湾60年代引进该项管理模式,并应用于工商企业实践,香港地区于70年代开始推广“5S”管理模式,在大陆由于多种原因,到80年代才开始对“5S”管理模式有所接触,到了90年代中期,部分管理咨询公司与培训机构开设了“5S”管理课程。近年来,对“5S”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方面,特别是90年代,大部分沿海企业应用“5S”管理模式来完善企业的现场管理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三、“5S”管理模式应用与推广对我国企业的现实意义
在1999《财富》论坛上,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曾将海尔管理模式概括为: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仅就海尔吸收的日本管理模式而言,实际上并不限于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这两个哲学层面,还可以细化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中国海尔的威力》一文的作者安东尼?保罗对此曾说过,“张瑞敏显然从日本质量管理大师今井的著作中吸取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