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分析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4496 次点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本文专指国家审计,下同)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投资审计工作体系已初步形成,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已日趋成熟和完善;投资审计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多年来揭露和查处了大量违规违纪问题,对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促进整顿建筑市场秩序,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回顾过去的二十载风雨历程,我国年轻的投资审计事业快速成长,但与飞速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相比,投资审计现状还呈现一些不足:一是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由于投资领域的市场运作、建设管理尚不规范,发现和揭露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仍然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概算执行、工程造价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审计经验,查项目、找问题,可谓驾轻就熟;至于投资是否合理、投资效益如何,则一般不予评价。二是审计方式多是事后审计,投资审计未能真正渗入建设全过程。仍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比如,我们审计发现某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决策论证不当,建成后很快报废,上亿元投资失效,却只能是“事后诸葛亮”,对已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浪费,于事无补。近年来,虽然也安排了部分在建项目审计,但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审计力量有限的约束,“在建”审计也成了“最终”审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并未真正有效形成。三是审计仍主要着眼于微观建设项目,就项目审项目,在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够。李金华审计长一再要求审计人员从微观着手、宏观着眼,从体制、机制上找问题,但我们的投资审计往往围绕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等问题展开,就事论事。既便是审计署统一部署实施、体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行业性审计,诸如水利、公路、铁路、机场项目及建设资金审计,翻阅我们以往的审计报告,也多是问题和现象的罗列,很少能涉及到宏观层面。四是审计手段落后,仍以手工审计为主。与计算机应用环境较好的财政、金融审计相比,投资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处于滞后状态。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投资领域新格局的悄然形成,投资审计都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时刻,我们应把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研究投资审计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完善自己,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一、投资领域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对投资审计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领域新格局初步建立和形成,投资审计的对象、范围、重点等也将随之逐渐变化及转移。
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民营资本及外国资本将在多个投资领域介入。按《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投资审计是对国有资产投资或融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由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大量存在,投资审计对象需要作出重新划分。随着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社会资本或外国资本上升至主导地位,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将日趋减小。近年来,我们在项目延伸审计中已经遇到了类似问题,由于外商相对控股而不宜介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以委托社会审计为主,国家审计不是采取直接审计的方式行使审计监督权,而应通过行业管理手段强化对社会审计组织的间接监督管理。
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的逐步形成,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展,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发行股票债券、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等,但在具体的资金来源结构上,基于市场化、商业化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和社会资金所占比例偏小。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性资金将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转而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非政府投资主体投资;政府直接投资将主要集中投向纯公益性的公共工程领域,建设资金只能全部由财政资金或财政性投融资方式解决。因此,以财政性资金为主线,以专项建设资金预算执行审计为主导,围绕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将投资审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范畴,是投资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投资司组织的铁路建设资金、国债专项资金审计等,已凸现投资审计的这一发展趋势。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投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也已经开始显现。在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