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8100 次点击
一、对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及发展的认识
1、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对于企业组织来说,管理模式本质上是为保证高效率完成企业既定目标,而建立的对资源组织活动和实施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
任何管理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直接形成管理模式的思想背景。如计划经济环境下的设备管理的计划管理模式,现代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设备管理模式等。在这一意义上,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如何理解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
2、设备管理模式的内容及模式的优化问题
一般来说,管理模式由管理目标体系、管理基本模式、管理架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管理流程及业务工作体系所组成。因此,要理解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可以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的问题,就应该从这几个基本问题入手去寻找答案。
但是,大家都非常清楚,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工业组织模式开始,引进了西方的设备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并以追求设备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基本扬弃了计划经济环境下的计划管理模式。那么,经过二十多年的现代化追求,我们有无在扬弃计划管理模式的实践中,形成和建立了不同于西方设备管理模式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呢?如果有,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由于管理模式与其社会思想背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有意或无意,在扬弃旧的管理模式的同时,寻求发展的新模式,必然带有强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背景的因素;因此,在逻辑上我们可以认定,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或翻版,而应是一个创新和重建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管理模式将被不断地被调整和优化。调整和优化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实践中的潜移默化,即为了为解决问题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发展;一个是通过管理设计而引进全新的方法,宝钢的设备管理模式即是这样建立的。
此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也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组织设计所必然的选择:任何企业都拥有和其他企业不同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只有围绕适合于它的使命和发展策略的主要任务来进行组织设计,才能满足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显然,那种主张某一重要的管理方法就是一种可靠的管理模式的意见,或者,主张照搬国外管理模式的意见,是不完全正确的。
3、中国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沿革
因此,在理解中国企业当前的设备管理模式之前,有必要熟悉一下建国以来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计划预修制引进阶段(1949-1958年):1956年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这是一套较先进、完整和实用的管理体制,与我国的设备工程师、管理干部和维修技工结合,建立和健全了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形成了企业设备管理的基本模式,且计划预修制成为设备管理和维修组织的主要方法。
以计划管理为主的阶段(1958-1982年):这个阶段正是计划经济全面发展和成型的阶段,且受计划预修制的影响,确立了设备管理的主要方针和原则,如“以预防为主,维修与计划检修并重”,“先维修,后生产”,“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等;同时建立了“三级保养制”,以及“三好四会”、“润滑五定”、事故“三不放过”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组织式上,形成专群结合的管理组织,实现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
常开展设备评比检察活动;为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国有的设备专业修理厂、精修站、备件定点厂和备件总库等。
调整和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1982年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开始有组织地从国外引进“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学”、“可靠性维修”等现代设备管理科学;特别是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设备管理条例》,使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进入了调整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主要表现为:(1)推行设备综合管理,注重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克服了过去由于买、用、修、改、造各个环节互相脱节造成的浪费现象;(2)改变了过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