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20446 次点击
固定资产是学校办学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在中共中央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继续探索与实践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固定资产是学校办学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文章在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现状
1.各校基本上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了专职管理。1990年12月11日,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自此,固定资产管理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各个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基本上都设置了专职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处、设备处、技术装备处等,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专职从事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虽然名称和职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
2.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近年来,各校都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物资设备采购供应规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
3.采取了措施,加强了固定资产的常规管理。各校基本上都发挥了固定资产专职管理部门的作用,在固定资产的论证、购置、验收、管理、使用、维修、报废和清产核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使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不健康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攀比,追时髦、过度包装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阻碍。
2.不合理的制度设计。(1)土地问题。高校的土地有无偿划拨、有偿划拨、购置等多种形式,在《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79]教供字067号)附件的固定资产分类中,将土地定为固定资产,规定以亩为单位。当时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借鉴的是原苏联模式,所以,土地在会计核算中没有作金额反映。1994年,国家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土地仍然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至今没有政策明确规定土地这一巨额资产在会计账上如何反映,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资产游离在账外,学校的财务状况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2)财务制度与资产管理制度不协调问题。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三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又将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等十六类。制度的不协调给各个学校固定资产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对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不合理的管理体制。(1)个别主管部门没有专职人员。“重钱轻物”的思想不仅在各个学校存在,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有关主管部门,具体表现为,虽然设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但却没有专职人员,仅仅是每年做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证》年审,收取经费,再更换一个新的《产权登记证》,仅此而已。有的主管部门甚至还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而是把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放在财务部门,由有关人员兼职管理。(2)学校内部管理条块分割。各校虽然设有固定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归口单位,通常是设备部门或教务部门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总务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器具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学校财务部门负责学校投入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价值记录和核算,个别独立核算的二级财务部门核算自筹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从表面上看,设备或教务、总务、财务、图书馆都在管理,但没有一个部门统筹,如果资产部门在建资产账的时候没有处理好一级财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的关系,那么将会给对账工作带来很大影响。(3)缺乏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体制。一般来说,高校对经费预算的安排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如何集中管理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如调剂余缺、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则考虑得不多,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各部门、各系、各学科贪大求全,争投资、争设备,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大量闲置和低效使用,甚至出现有的设备买来以后,使用部门几年未打开包装的现象。
4.不合理的政策措施。(1)对固定资产的界定很困难。一是概念模糊。仔细分析各校的机构设置及职责和权限划分情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