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7388 次点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供水企业设备管理的不断提高,供水设备管理在供水企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企业设备维修部门必须从集中管理转化到高水平的业务职能管理上去。调整维修策略,从设备损坏后的被动维修到彻底消除故障,进而控制维修费用和对生产的影响:构成一个设备管理策略,即可靠性设备管理,将这一先进管理技术与生产班组密切结合,保持生产能力稳定,显著减少维修费用,提高供水企业生产设备的安全意识,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供水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供水、企业、维修、效能、设备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随着人类共同劳动而产生。发展到今天,已从传统管理、科学管理进入到现代化管理时代,因而,我们供水企业生产设备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设备管理与维修,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设备管理工程学”、“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设备工程学的目标是设备工程系统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系统综合效能最高,不仅讲技术效果,更强调系统经济效益。
设备工程系统是多层次系统:社会(国家)是一级,工业部门和地区为次一级,企业为再次一级。控制这个宝塔型系统应有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和各种水平的专业人员,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级“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从而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水平和效能。下面就供水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维修及使用效率现状,浅谈如何做好企业设备的管理工作。
一、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设备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设备管理本身就是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工业企业经历转制、升级及股份制改造,生产效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国有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企业负责人重视利税指标、重视生产效益,而忽视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现象。企业利税是硬指标,上级的要求既严格又具体,同时还与奖励提拨相联系。所以,企业负责人有压力、有动力,工作重心必然有倾斜。而对于保证企业后劲的技术改造、设备的更新和维修等工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公益企业单位,还需加大开支和投入,效果又不明显,因此,容易造成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明显存在短期行为,因该说这是共性问题。
2、技术管理与价值管理的严重脱节
设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物与价值可以分离,相应地,设备管理衍生出技术管理与价值管理两个主要方面。作为企业设备的管理人员,我们迫切感到设备管理的地位与其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所起的作用极不相符。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资源的最佳配置、设备创效、设备技术进步的总体评价等很少涉及,其弊端则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设备管理的两个方面分离,各自朝着自己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缺乏必要的重叠与交叉,增加了协调与决策的难度,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快节奏、重视整体综合效益的要求;其二造成设备创效考核的错位。设备管理部门不考核设备的利用效率,而仅考核设备的运行状况,不利于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提高设备的综合效能;其三,观念的滞后,导致设备管理理论的落后。长期以来,设备管理工作强调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却不大重视价值管理,也很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考核,以致难以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高度把握设备资源的最佳配置,设备效能分析也显得肤浅,比如:我企业供水机组怎样合理调配供水机组运行,既能保证观管网力需求,又能使机泵在较高的效率下运行。因此,导致无论是哪个企业生产设备的规模效益、规划效益及设备的综合评价等难以开展。
3、缺乏设备管理人才
人是设备管理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现代化设备管理的支柱。在国外,企业十分重视设备管理与维修,其专业人员总数一般都在lO%以上,在日本,仅从事设备维修的人员即占总人数的12.4%;在英国为9.2%;在美国,在连续生产型企业中占15%—30%。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是设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据机械部统计数字表明,国内设备工程系统的人员占企业人数的9%—23%,由于我国的中、高等院校很少设立设备工程专业,现有企业设备管理人才大多是其它专业转过来的,特别是机械、电气、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所学过的课程大部分用不上,在职培训又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许多企业不得不在低水平的管理与维修上维持运行。
二、强化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健全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领导网络”
加入WTO后,我国正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企业将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并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设备管理也需要创新提升,更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改革设备管理体制,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当前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采取新的设备管理模式,开创出企业设备管理的新局面,达到降低设备运行成本,体现出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目前,轻视设备管理的观念和现象在一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视生产为“一线”,设备管理与维修为“二、三线”,把设备管理与生产经营分离开,压抑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出现设备带病运转、带病闲置,致使设备完好效率下降。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多渠道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例如通过降低维修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的可行性和利用率,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和节能降耗。随着改革的深化,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传统观念和深层次矛盾应首先在企业领导层得以重视和解决。因而,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领导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组织平衡协调能力。
2、努力实现设备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要改变目前设备管理的被动局面,提高设备的综合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设备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须要强调设备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合二为一,保持设备管理的完整性。在设备管理中,树立以价值为取向、技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思想。在新形势下,设备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以价值为取向,高度重视设备的价值管理,把技术管理与价值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行使设备管理权,保持设备管理的完整性。
3、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
设备管理要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要有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处理设备维修、更新、提效问题,要主动了解和预见技术发展、市场变化趋势,为设备造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过大的转换成本损失。这就要求设备管理相关人员不仅要做好设备维修、改造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理念,对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能力、市场动向、产品计划等过去认为与设备管理关系不大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自觉性、预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企业要舍得智力投资,提高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企业对设备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我国各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我认为应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即由国家专门部门负责,结合各有关协会、学会、各部门各地区的培训机构和各大中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国范围开展设备工程学的培训工作,以缓解和改善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人才缺乏、管理档次低的现状。另外,要尽快完善和发展相关大学、大中专院校对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逐步使我国的设备管理专业的教育走向规范化。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