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及其日美模式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7543 次点击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目前最热门的议题之一,从各种中外管理软件的大肆拼杀、风起云涌,到各大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集体大反省,都表明中国的企业家们已意识到“管理是生产力”。郭重庆院士撰文认为:对中国企业而言,管理创新较之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但是管理如何创新才不会昙花一现,成为给企业创造持久发展潜力和动力的制度保障呢?理清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无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任何管理模式的创新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各种环境因素是管理模式创新的背景和源泉。
所谓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它把企业中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高质量、低沉本、快速及时地转换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Q)、成本(C)和时间(T,生产周期)就一直是一个企业的三个核心活动,企业管理模式也就围绕这三个方面不断发展。生产管理最初就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三个核心要素,质量、成本和生产周期,因此在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中,生产管理模式的革新是最受关注的,而且对企业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
因此。为了论述的方便起见以及篇幅所限的缘故,本文按照企业(主要指制造业)经营的五大基本职能:财务、技术、生产、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模式可划分为生产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由于生产管理模式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其他几项职能,且是企业管理模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仅就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做探讨。
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涵义
传统的生产管理主要是“设计→生产技术→制造”一系列的活动,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日趋多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必须经常地投入更大力量和更多注意力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于是产品设计活动被不断的延伸,向生产系统选择设计、产品研究开发、技术预测、市场调查、用户的需求分析方向发展,我们将它称之为生产管理的“纵向”延伸。另一方面,由于商品市场的变化。那种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生产管理的职能范畴再也不能局限于生产系统的内部运行管理,而必须紧密与市场、利润、顾客相连。因此,营销、财务、售后服务拓展了生产管理必须关注的领域,我们将它称之为生产管理的“横向”延伸。因此,生产管理的定义就拓展为对生产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它以生产计划为主线,使各种资源按计划所规定的流程、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配置与管理;通过生产管理。可使合同的项目要求与企业资源有机地结合,既满足顾客及合同要求,又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最优地组织生产,使企业高效、低耗、高质、灵活、准时地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
在下文分析的生产管理模式发展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因此我们的分析也是基于此,拓展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它涉及的不仅是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而且包括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的整个企业资源的配置。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
20世纪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次生产管理变革。一是20年代美国工程专家福特(HenryFord)开创的流水生产技术和大批量生产(masspmduction)模式,卓别林在他的黑白喜剧片《摩登时代》里形象地表现了流水生产线如何把每一个人的活动都变成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如何进行高频重复以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二是60年代前后开始的适应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消费多品种、高层次需要,旨在突破大批量生产模式局限性的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
进入21世纪,世界市场竞争将不再局限在以产品及生产能力为主的企业竞争而是发展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基础的生产体系问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创造新产品和响应市场,在更大范围内组织生产,从而赢得竞争。本文把它归结为第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大批量生产让人们摆脱了分散的手工作坊的操作,进入了“机器时代”,细化分工形成了规模效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获得生活资料,提高了生活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批量生产是十全十美的,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它使用户的选择范围减少了,“现代社会”牺牲了丰富的个性色彩,变得单调和重复。这种大批量生产管理模式的刚性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目标相背离。因此,多品种、灵活性、适用性为目标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也就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举。
第二次变革: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最早提出成组技术(GT,grouptechnology)以后40多年中,世界各国针对大批量生产模式的不足,对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众多创新。70年代,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焦点;通过引进制造自动化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如采用西方的物料需求计划MRP方法与日本的准时生产制/IT(Just-In-Time)方法和柔性制造技术提高管理生产水平是该时期的主要手段。80年代。全面满足用户要求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来改善产品上市时间、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是当时的主要竞争手段。同时,制造资源计划MRPII、MRPII/JIT和LP(精良生产)管理模式成为此时的企业生产管理的主流。9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焦点转为如何以最短时间开发出顾客化的新产品,并通过企业间合作快速生产新产品。并行工程作为新产品开发集成技术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面向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
第三次变革:集成化的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技术将是制造业在本世纪采用的主要竞争手段。基于制造企业合作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与敏捷虚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是未来管理技术的主要问题。对于企业内部,传统的面向功能的多极递阶组织管理体系将转向未来面向过程的平面式或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系统;多功能项目组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外部。将形成企业间动态联盟或敏捷虚拟公司的组织形式;建立在INTER-NET/INTRANET基础上的企业网将对企业管理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通过敏捷动态联盟组织与管理,制造企业将具备更好的可重用性、可重构性和规模可变性,并能对快速多变的世界市场做出迅速响应和赢得竞争。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