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科研设备集约化管理的探讨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3148 次点击
摘要:分析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设备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管理混乱的现状,提出了对教学科研设备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具体办法。
高校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其教学和科研能力,而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科研设备这个物质基础,因此加强教学科研设备的科学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高校飞速发展带来教学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的增加,也必然带来教学科研设备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然而当前设备的管理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设备的开发与利用也因管理上的滞后而导致效益低下,因此加强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的科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关键。设备集约化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1教学科研设备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集约”与“粗放”相对,原指农业上的一种经营方式,意思是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现泛指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的经营管理模式。
根据上述集约的概念可知,集约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取得增产效应,方法是加大单位面积上的重点投入,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合作。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共享程度低,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科研设备建设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由于教学科研设备分属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互相独立,在管理、使用等方面缺乏整体和全局意识,片面追求小而全,既造成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又制约了发展和创新,影响了设备使用效益。二是设备管理人员分散,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由于设备管理人员分属于不同的科室,从事的专业面狭窄,层次偏低,重复性强,难以统筹安排,不利于管理人员的培养,影响设备技术人员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三是设备利用率较低,难以实现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易形成重复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不利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四是教学科研用房矛盾突出,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教学科研用房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总之,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设备种类繁多,学校通常采用的是分教研室、实验室陈列,单独开放,既造成用设备的巨大浪费,又严重阻碍了设备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管理上的协作共享。针对这一弊端,我们借鉴生产、经营上的集约化管理经验,提出设备集约管理思想。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和使用面积,大大提高设备的整体开发与利用效率,让广大用户能够快、好、准地利用所需设备。
2教学科研设备集约化管理的内容
笔者认为,狭义上讲,设备的集约管理就是要全面实现设备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序共享。从广义上讲,设备的集约管理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设备的购置;设备的运行;设备的维修维护;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
3教学科研设备集约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3.1集约化管理便于设备资源的管理
以前因实验室与教研室混杂在一起,虽然仪器设备的管理名义上有责任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了职责不明确,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安排。集约化管理后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有仪器设备优胜劣汰,将闲置不用的完好设备调拨给其他有需求的部门,然后针对各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课程、科研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的需要,以及相关科研需要,对设备进行优化组合。
3.2集约化管理便于人员集中管理
集约化管理前,各教研室实验员人数并不按实际工作量划分,开设的实验项目也有多有少,存在着实验人员闲忙不均的问题。由于各部门对实验员的工作安排普遍实行比较松散的“任务”管理方法,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主要管理目标,对实验室建设与日常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以致一些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混乱。集约化管理后,则可根据承接的科研教学任务的多少,协调安排教学科研指导人员、工作量及经费等,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设备的日常管理水平。
3.3集约化管理便于统筹安排教学科研用房
集约化管理前,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在沟通方面存在不足,教学科研用房紧张而混乱。实行集约化管理后,则可以根据教学科研的班级数、人数、具体用房时间段统筹安排,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条件下,也向进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同学开放。经统筹安排,教学科研用房间的利用率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