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预防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4060 次点击
案例1
1987年,小周和小何同时进入某机械制造厂,都分配在翻砂车间当学徒。两人都是20来岁的棒小伙,经常在一起工作,就像一对亲兄弟。两人也有不同的地方,小周干什么总是有条有理,又喜欢讲究个人卫生,上班时穿的工作服总是整整齐齐,领口扎得严严实实,一进入车间工作就戴上防尘口罩,一年到头都坚持。而小何呢,自认为年轻,体力棒,平时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总觉得戴口罩太闷气,一点儿粉尘不算什么,何必受那个洋罪。每年厂里组织的体格检查,他也总是借故溜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何”变成了“大何”,他经常出现干咳、胸痛、气短的毛病,特别是干起活儿来,这些症状就会加重。一天,厂里的安全员要他去疾控中心检查,经X线胸片检查,小何被确诊为I期矽肺。
案例2
李某,男,39岁,某机械厂喷漆工。2005年9月2日,他因头昏、眼花、全身无力,在当地医院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因无钱治病,李某在医院住了半个月便回家,后在当地医院每月输血一次,为治病到处借钱,已是倾家荡产。亲属怀疑是他是在工作中接触油漆导致患病,2005年11月11日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举报。卫生部门对李某所在的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发现苯超标8~17倍,二甲苯超标1.8~6.3倍,李某每天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环境里工作8~10h。11月29日,当地疾控中心根据职业史、现场检测资料等,诊断李某患上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案例3
2006年10月,某机械厂电焊车间承担一批急需焊接的零部件。当时车间有专业焊工3名,因交货时间较紧,3台焊机同时开工。由于有的零部件较大,有的需要定位焊接,电焊工人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必须由他人协助。车间主任在没有配发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临时安排3名工人辅助电焊工操作。3名辅助工在焊接时需要上前扶着焊件,电光直接照射眼睛和皮肤,他们距离光源大约1m,每人每次上前约30~60min不等。工作了半天,下班回家不到4h,3名辅助工出现眼睛剧痛、怕光、流泪、皮肤有灼热感等症状,即日到医院求治。检查发现3人均两眼球结膜充血、水肿,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皮肤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其中1名工人仅穿着背心短裤操作,结果肩部、两臂及两腿内侧均出现大面积水疱,并且有部分已脱皮。
机械制造是各种工业的基础,涉及范围广泛,产业工人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50万~200万劳动者从事机械制造产业,包括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装配等,这些工作存在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
1.铸造
铸造可分为手工造型和机械造型两大类。手工造型是指用手工完成紧砂、起模、修整及合箱等主要操作过程,其劳动强度大,劳动者直接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大,案例1就是在这种生产环境下发生的。机械造型生产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劳动者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机会少,职业危害相对较小。
粉尘危害:造型、铸件落砂与清理时会产生大量的砂尘,其中粉尘性质及危害性大小主要决定于型砂的种类,如选用石英砂造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危害较大。
化学毒物与物理性危害因素:砂型与砂芯的烘干、熔炼、浇注会产生高温与热辐射;若采用煤或煤气作燃料,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若采用高频感应炉或微波炉加热,则存在高频电磁场和微波辐射。
2.锻压
锻压是对坯料施加外力,使坯料产生部分或全部塑性变形,从而获得锻件的加工方法。
物理因素危害:噪声是锻压工序中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锻锤(空气锤和压力锤)可产生强烈噪声和振动,一般为脉冲式噪声,强度一般超过100dB(A)。2005年,对某机械厂锻压车间的噪声检测结果为83~100.2dB(A),平均为92.08dB(A)。冲床、剪床也可产生高强度噪声,但强度比锻锤小。加热炉温度高达1200℃,锻件温度也在500℃~800℃之间,工作场所中存在高温与强辐射热等物理性危害因素。
粉尘与毒物危害:锻造炉、锻锤工序中加料、出炉、锻造过程可产生金属粉尘、煤尘等,尤以燃料工业窑炉污染最为严重。燃烧锻炉可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3.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主要是使零部件在不改变外形的条件下,改变金属的性质(硬度、韧度、弹性、导电性等),达到工艺上所要求的性能。热处理包括正火、淬火、退火、回火和渗碳等基本过程。热处理可分为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和特殊热处理等。
有毒气体:热处理工序要用到种类繁多的辅助材料,如酸、碱、金属盐、硝盐及氰盐等。这些辅料一般都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如氯化钡作加热介质,工艺温度达1300℃时,氯化钡大量蒸发,产生氯化钡烟尘污染车间空气;氯化工艺过程中有大量氨气排放到车间空气中;渗碳、氰化等工艺过程使用的氰化盐(亚铁氰化钾等)毒性很大;盐浴炉中熔融的硝盐与工件的油污作用会产生氮氧化物。此外,热处理过程经常使用甲醇、乙醇、丙烷、丙酮及汽油等有机溶剂。
物理性危害因素:热处理工序都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车间内各种加热炉、盐浴槽和被加热的工作都是热源。这些热源可造成高温与强热辐射的工作环境。各种电机、风机、工业泵和机械运转设备均可产生噪声与振动。但多数热处理车间噪声强度不大,噪声超标现象较少见。
4.机械加工
机械加工是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铣等冷加工;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常是通过铸、锻、焊、冲压等方法制造成金属零件的毛坯,然后再通过切削加工制成合格零件,最后装配成机器。
一般机械加工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相对较小,主要是金属切削中使用的乳化液,以及切削对工人的影响。通常所用的乳化液是由矿物油、萘酸或油酸及碱(苛性钠)等所组成的乳剂。因机床高速转运,乳化液四溅,易污染皮肤,引起毛囊炎或粉刺等皮肤病。
机械加工的粗磨和精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金属和矿物性粉尘。人造磨石多以金刚砂(三氧化二铝晶体)为主,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极少,而天然磨石含有大量游离二氧化硅,可能导致铝尘肺和矽肺。绝大多数机床产生的机械噪声在65~80dB(A)之间,超标现象较少见。
特种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加工工具有关。如电火花加工存在金属烟尘;激光加工存在高温和紫外辐射;电子束加工存在射线和金属烟尘;离子束加工存在金属烟尘、紫外辐射和高频电磁辐射,若使用钨电极,还有电离辐射危害;电解加工、液体喷射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相对危害较小。此外,设备运转会产生噪声与振动危害。
5.机械装配
简单的机械装配工序职业危害因素很少,复杂的装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特殊装配工艺有关。如各类电焊存在电焊职业病危害;使用胶黏剂以及涂装工艺都存在职业病危害问题。
防护措施
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集中在铸造生产过程中的矽尘危害(案例1)、涂装生产过程中的苯及同系物等有机溶剂危害(案例2),以及电焊作业中的电焊(烟)尘的职业危害(案例3),为此,机械制造工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应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
1.合理布局
在车间布局上,要考虑减少职业病危害交叉污染问题。如铸造工序中的熔炼炉应放在室外或远离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铆工和电焊、(涂)喷漆工序应分开布置。
2.防尘
铸造应尽量选用低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型砂,并减少手工造型和清砂作业。清砂是铸造生产中粉尘浓度最高的岗位,应予以重点防护,如安装大功率的通风除尘系统,实行喷雾湿式作业,以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配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防尘口罩。
3.防毒及应急
对热处理和金属熔炼过程中可能产生化学毒物的设备,应采取密闭措施或安装局部通风排毒装置。对产生高浓度一氧化碳、氰化氢、甲醛和苯等剧毒气体的工作场所,如某些特殊的淬火、涂装和使用胶黏剂岗位,应制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置警示标识,配备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等。
4.噪声控制
噪声是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重要职业病危害之一。噪声控制主要包括对铸造、锻造中的气锤、空压机、机械加工的打磨、抛光、冲压、剪板、切割等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治理。对高强度噪声源可集中布置,并设置隔声屏蔽。空气动力性噪声源应在进气或排气口进行消声处理。对集控室和岗位操作室应采取隔声和吸声处理。进入噪声强度超过85dB(A)的工作场所应配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
5.振动控制
振动是机械制造工业中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铆接、锻压机、型砂捣固机、落砂、清砂等振动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或实行轮岗操作。
6.射频防护
应选择合适的屏蔽防护材料,对产生高频、微波等射频辐射的设备进行屏蔽或进行距离防护和时间控制。
7.防暑降温
应做好铸造、锻造、热处理等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宜采取工程技术、卫生保健和劳动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如合理布置热源、供应清凉含盐饮料、轮换作业、对集控室和操作室设置空调等。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