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链条炉着火燃烧的措施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5280 次点击
目前链条炉设计中,在炉膛结构、空气供应以及炉内气流组织等方面多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提高链条炉燃烧的经济性和稳定性。
(一)采用各种形式的拱
炉拱是指以某种形状突出在炉膛内部的那部分炉墙。炉拱的作用是合理地调整炉内的辐射和高温烟气的流动,组织炉内气流的扰动及混合,以帮助燃料及时而稳定地着火,减少气体和固体的不完全燃烧损失。炉拱对于组织炉内燃烧,尤其是劣质煤燃烧的重要作用,已为国内大量锅炉改造的丰富实践所证实。
炉拱分为前拱和后拱。前拱(点火拱)接收炉内高温火焰和燃料层的辐射热,并将其中80%以上的能量吸收,用于提高拱本身的温度并重新辐射出去。这部分再辐射热量将集中投射到新燃料层上,促进新燃料的迅速着火。前拱实质上是再辐射拱。它当然也反射一部分辐射能。与传统的认识不同,从再辐射的观点来看,只要前拱的投影尺寸(即拱的两个端点)一经确定,则前拱的形状对拱的传热效果就不再有影响。因此,有效的增加前拱的辐射热量,主要途径就是提高前拱温度和选择拱的尺寸。
后拱的主要作用是将大量高温烟气和炽热焦炭粒输送到燃料的主燃烧区和准备区,以保证那里的高温,从而使前拱获得更高温度的辐射源,间接加强了前拱的辐射引燃作用;后拱中部的强烈燃烧区所形成的高温以及后拱本身对燃尽区的保温作用,都对炉排尾部残碳的燃尽起着促进作用。另外,设计时一般都注意使前拱与后拱的配合形成炉膛中前部的缩口。在缩口处,炉排中部大量因空气不足形成的挥发分、焦炭气化产物CO及未燃尽的煤屑,遇到从两头被前、后拱驱赶过来的富足空气,在旋转中获得优越的燃烧条件,不仅可以减少未完全燃烧损失而且有助于消烟除尘。
(二)采用分段送风
从上述链条炉燃烧过程得知,链条炉的燃烧是分区段的,沿炉排长度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是不同的。如果炉排下供入的空气不加控制的送入,即采取统仓送风,那么炉排两端供应的空气过多,中部则相对不足。为了适应燃料层沿炉排长度分区段燃烧这一特点,链条炉都把炉排下面的风室隔成几段,各段都装有调风门可以单独调整风量大小。这称为分段送风。分段送风应能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供风布局。当然分段送风的分段越多,风量越容易吻合燃烧需要,但分段太多将使结构过于复杂,故通常采用4~6个风室。一般燃用优质烟煤时采用4个风室,燃用劣质烟煤、无烟煤时采用5~6个风室。分段送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空气供求之间的配合情况。
(三)采用二次风
为减小气体、飞灰的不完全燃烧损失,促进燃料及时着火和防止局部结焦,在链条炉的炉膛可布置二次风。
链条炉的二次风是指布置于炉排上方的炉墙上以高速喷入炉膛的若干股气流。其作用主要是进一步强化炉内气流的扰动与混合,增加未燃尽颗粒在炉内的回旋逗留时间,促进上行烟气中未燃尽气体和炭粒的充分燃烧。使用二次风可以降低总的空气供应量,即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减少排烟损失;二次风创造的旋转大圆把许多未燃尽的碎屑炭粒甩回炉排复燃,即加强了着火又减少了飞灰的未完全燃烧损失;此外,布置于后墙的二次风能将高温烟气和空气引向炉前,与后拱配合,帮助着火、消灭黑烟。
二、链条炉的燃料适应性及其燃料调整
链条炉的煤种适应性是较差的。粘结性强的煤不适于在链条炉排上燃用,这种煤在高温下燃烧易结成焦块,影响通风。这对于两相扩散燃烧的焦炭是十分不利的,若采取较多的拨火操作来打碎焦块,又会使燃烧不稳定。而燃用贫煤等弱粘结或不粘结煤时,煤受热易炸裂成碎屑细末,过分增大飞灰和漏煤q4损失,所以也不宜在链条炉上燃烧。一般讲,链条炉只适于燃用结焦性适中的燃料,在不得不燃用上述两类煤时宜掺和混烧为宜。
链条炉的燃烧调节主要是调节送风量和炉排速度。煤在链条炉上的燃烧处于扩散区,焦炭的燃烧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空气的供给速度,只要增加送风量就能立即使燃烧出力增加。所以当锅炉负荷变动时,通常总是先调节送风量而后改变给煤量(炉排速度),改变给煤量的目的在于使燃烧状况的改变获得持续下去的条件。
炉排速度的调节牵涉较复杂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燃烧出力和燃烧经济性这一矛盾。炉排速度可以代表煤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显然较低的炉排速度可以使燃烧进行得更充分些。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放热不甚强烈的燃尽区向炉前延伸,从而使炉排面上单位时间的总放热量减少。在链条炉的实际运行中,为维持足够的锅炉出力,大量赤红焦炭翻入渣坑而不得不加快炉排速度的情况是并不少见的。这个矛盾,在煤的发热量较低时将更加突出。加强通风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之一。
不同煤种的调节方法可参考如下原则:对高挥发分煤,可采用薄煤层、快送煤的方式,煤的粒度均匀或结焦性强的煤也宜采取薄层燃烧;对于低挥发分煤或者水分、灰分都较高的煤,则采用厚煤层、慢炉排速度燃烧,以保证炉排前端着火稳定、不断火,炉排后部燃烧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