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资产重组与战略管理浅析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29353 次点击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行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效率,获取利润,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入WTO后,竞争国际化对我国的企业及其职工来说,如何去参与竞争,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钢铁工业对一个国家来说,不但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产业。加入WTO虽然给我国的钢铁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钢铁业将朝着资本全球化、制造区域化、服务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说,从全球的角度上看,钢铁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整合与发展的空间。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集中企业经济优势以及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来看,钢铁行业之间以资产为纽带的重组联合势在必行。
宝钢与上钢的资产重组5年来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不但可以解决国有资产存量凝固化与市场供求变动的矛盾;投资膨胀与效益下降的矛盾;高负债率与资金缺乏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资产重组,能解决产业集中度的问题。形成大企业集团,向提高国际竞争力方向发展。作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集中企业经济优势以及国有企业全面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重要调整手段,宝钢与上钢的联合重组正是宝钢战略管理的一次成功的运作实践,也是宝钢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白热化而采取的一种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通过联合重组进行扩张、规模化经营、提高上海地区钢铁业的集中度、走专业化生产、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经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家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竞争力也是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表现。
我国现在虽然已是产钢大国,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与世界上钢铁大公司相比相差较大,并非钢铁强国。1998年我国钢铁企业前4位的行业集中度仅为28%,相比之下,韩国的前4位行业集中度为90%。1999年宝钢集团的集中度只有13%,而浦项钢铁公司达到了62%。而从产品结构来看,宝钢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品钢材占总的生产量的比重上与国际大钢铁公司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宝钢与国际大钢铁公司之间的差距所在。
我国的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反映在国内市场上,国产的高档钢材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大量依靠进口,进口钢材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10%,其中板带材在1/4以上。反映在国际市场上,国产钢材能出口的大多是较低档次的产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2%~3%。以1999年为例,国内市场占有率,按数量计算,国产钢材占90%,进口钢材占10%;按价值量计算,国产钢材仅占82%,进口钢材占18%。当年进口钢材1486万吨,平均单价471.5美元/吨;出口钢材368万吨,创汇14.1亿美元,平均单价383.6美元/吨。进出口相抵,净进口钢材1117万吨,是世界上钢材净进口大国,贸易逆差41.4亿美元,是当年创汇的3倍左右。很明显,由于我国钢材的国际竞争力差,只能高进低出,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同时,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还比较落后,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一些企业领导还未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企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根据国际惯例,用于科研、应用开发、技术转换三个环节的资金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这个比例也只有1:1.3:26。因此,大多数企业不仅缺乏吸收、应用技术成果的动力和活力,而且缺乏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再加上我国钢铁企业刚刚由相对稳定的计划经济转向风险多变的市场经济,又面临WTO的挑战,相对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仍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挑战,大部分企业仍然有依靠政府政策投资、行政干预的思想,缺乏风险经营意识、面对风险的决策能力、对风险的抵抗力以及风险责任制。面对国际钢铁业的强劲对手,我国钢铁业急需结构调整和不断地进行整合重组,提高我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形成一些极具国际综合竞争力的跨国钢铁企业。
二、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国际竞争无所不在,那些局限于国内市场、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必将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而那些具有国际生产能力并能渗透到全球市场的钢铁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占尽先机。当今世界钢铁工业推行的是大公司战略,通常他们在完成本国钢铁企业间的并购扩张以后,要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从长远来看,为解决全球钢铁产能过剩、价格和效益双低的问题,国际性的钢铁企业必须选择跨国并购与联合发展的途径来保证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就是说,今后的钢铁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空间,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国际资本。只有在市场和资本两个方面运营成功的,才是成功的国际性钢铁企业,才能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公众化公司。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市场上的工业原料、国际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品、服务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可以确切地说钢铁行业在世界性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正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化经营中去,正逐步走向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推动钢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钢材市场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一体化市场,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为充分发挥自身产能、实现经营资源的有效配置,纷纷将经营视野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大市场,国际化是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出路;②竞争的压力。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买方市场,全球的钢铁企业都将面临如何保持竞争力、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趋向于垄断的压力下,钢铁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得到迅猛发展。通过合并、兼并形成一批巨型企业集团,他们的出现,既为了谋求竞争优势,更是为了确保自身生存。同时,又加强了技术上的合作,使产品不断升级;③国际上重点钢材用户采取了全球化战略。如汽车工业,他们已经改变了过去依据工厂所处地理位置选择钢材供应商的做法,宣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这为那些跨国经营的钢铁公司提供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对我国的钢铁企业来说,要拥有同大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还必须进一步联合兼并,以做大做强。
三、宝钢在战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
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在专题报告中确认:宝钢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钢铁生产厂家”,“宝钢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厂商之一”。1999年底,宝钢的综合竞争力被《世界钢铁企业指南》评定列为世界钢铁企业前三名,同时认为宝钢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宝钢集团公司资产重组后,之所以能够建设得好也管理得好,使上海钢铁行业能够不断地提升国际竞争力,跻身于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企业集团之林,都与宝钢集团全面实行战略管理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