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事故隐患分析与维护保养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8657 次点击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的今天,电梯对当今的现代化生产的作用也就越发显得重要。文章主旨在于分析目前正在使用中的货梯发生事故和事故隐患的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维护保养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梯;安全隐患;分析;建议
引言
改革开放,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飞跃的发展空间。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和新兴物流企业的发展。我国电梯拥有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这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安装的电梯,由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一些使用单位缺乏专业的电梯管理人才,不能按操作规范使用电梯,加之电梯长期使用的磨损,这些都为电梯安全运行埋下了事故隐患。
1.电梯缺陷或隐患
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老式货梯在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事故隐患和缺陷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得出如下事故隐患及缺陷:
1.1一般安全隐患或缺陷问题:
①曳引机漏油严重招标、曳引绳绳头锁紧螺母松动、钢丝绳磨损严重;
②轿顶无护栏、轿厢无护脚板、轿厢内无应急灯和报警装置或失灵;
③限速器超期未校验;
④设备无接地线或接地不合格、控制屏内电器配件老化或接触不良;
⑤机房温度过高,通风、照明差、无井道灯或井道灯不亮;
⑥底坑有积水、卫生差、消防设施达不到要求。
1.2重大安全隐患或缺陷问题:
①无相序继电器或失灵(VVVF电梯可不设相序保护);
②制动器抱闸保护缺陷或开闸间隙超标;
③安全保护开关失灵(安全窗、安全钳、涨绳轮);
④曳引钢丝绳磨损超标;
⑤限位与极限开关失灵或同时动作、底坑停止开关失灵;
⑥双向门轿厢电梯一侧半开状态运行或残损的轿厢电梯也在运行。
2.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
2.1电梯设计的缺陷
我国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投入使用的电梯,在轿顶靠配重侧未设计安全护栏,这样对维修人员在电梯井道内站在轿顶上进行维修、保养或慢车行驶进行检修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后期根据相关的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同电梯安装维修保养公司将逐台改造安装好安全护栏。
又如电梯底坑未设计排水设施。电梯井道底部未设置容量为2M3蓄水坑及排水量不小于10L/s的污水泵或未将井底的污水接到排水管,不能及时排除底坑积水,这样将会产生事故隐患又发故障,从而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
电梯主控线路引发设计局限性及陈旧性。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国内设计的一些电梯上。如国内设计的电梯轿厢系列一般都采用活络骄厢。这种骄厢若受力不均,引起变形,就会使得轿厢上固定的门系统、井道信号系统各部件之间位置发生变化,造成门系统动作不灵活,平层精确度变差,影响电梯的可靠性。
由于前期国内电梯轿厢的设计不完善的原因而引发电梯的可靠性下降,可以根据不同品牌的电梯采用不同的支撑加固及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弥补了活络轿厢引发变形带来的影响。
又如货梯中常见的相序保护大多设计在控制柜电源输入端,只对进线的三相电源的错断相保护,而从总电源开关到电机定子绕组之间须经一系列触点(如方向接触器触点、快慢车接触器触点)和接线端子,因这些接线端子发热松动或触点烧蚀、接触不良等故障造成的电机缺相,恰是目前断相保护电路不能检测和保护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改进:把直接控制电机的交流接触器动铁芯背后的档架框拆卸下来,将中间一段截去,换上一块50mm×80mm×3mm的钢板,在钢板上装一型号为LX19-001B的行程开关,然后再把它安装到接触器上,利用接触器动铁芯的重量使行程开关动作。由于行程开关有效行程仅为3mm,当交流接触器动铁芯在基本复位时,另一个方向的接触器线包回路才能接通,从而保证了在主触头动静触头开距足够的情况下才能换向,有效防止了接触器在换向时出现的瞬间短路现象,即有效控制触点烧蚀、接触不良等故障造成的电机缺相问题。
2.2制造的原因
由于我国电梯制造业起步较晚,发展又较快,各生产厂家技术力量、设备状况高低不齐,加之早期我国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又不完善,所以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生产的电梯普遍都存在着不少制造缺陷。如轿厢使用已淘汰的不能保证锁紧状态的的PB16C上钩门锁及D10.4型非直接接触式门锁等。这段时期生产的电梯的隐患主要来自使用劣质的配套件;机械配套件如导靴、限速器、安全钳、门锁等;电子配件如可控硅模块、电子元件、接触器及电路板等,从而造成门锁失灵,平层精度超标,夹人,冲顶,蹲底甚至更严重的事故。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