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桐:从改革开放30年看宝钢设备管理的变化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42978 次点击
张孝桐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纪念,正值宝钢开工建设30周年。宝钢人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奋发创新,将宝钢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工艺技术最先进的钢铁精品基地和钢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完成了宝钢的第一次创业。
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由多年、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时代的新生儿,要是说宝钢健康成长经验有很多,那么,其中之一就是:“宝钢工程除了引进了硬件即先进的设备外,还引进了软件即企业管理方式,即当今企业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实施管理,才能适应国内、外严峻竞争形势的需要”。
宝钢在投产前,为了不再走老企业设备管理“四恢复”的老路,专门组织了一支精干的队伍,到样板厂去学习如何对宝钢这套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实施科学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我很荣幸地成为学习“设备维修管理方式”的三人小组之一员。作为宝钢人,肩负着一种“抢建宝钢,为国争光”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满怀报效祖国、报效全国人民的决心和信心,要尽到最大的责任,把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认认真真地都要学到手,回国后进行传达、实施。30年来,宝钢的设备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其巨大的进步,汇总如下。
1、突破了一个设备管理的怪圈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对设备管理不善,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投产后一年,设备精度劣化;两年,控制系统失灵;三年,生产不出合格产品。设备的状态进入到由全自动变为半自动;再由半自动变为手动;最后由手动变到瘫痪不动的怪圈,企业被迫进行设备“四恢复”,即恢复设备的完整,恢复设备精度,恢复设备的系统功能,恢复设备的性能。其后果是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宝钢绝对不能步此后尘,宝钢人从85.9投产开始就加强设备管理,经历了“安全、顺行、持续、稳定”的达标、达产阶段;提出销售额、利税、产量和合同完成率100%的阶段;按用户要求组织生产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阶段及精益运营、降本增效、提升领导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宝钢第二次创业,实现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的阶段。30年来,宝钢的设备始终处于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状态。
2、改变了一个设备管理的旧习
当今,许多企业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习惯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设备管理模式没有足够的反思,其后遗症是分工太细,表现在:企业产品生产运作时是采取“重生产、轻维修”的安排,生产系统是不管设备维护,设备系统是只管“设备完好”,形成企业内生产系统和设备系统两大板块分段管理的现实;为了赶制生产任务,不惜牺牲设备为代价,拼设备的现象比比皆是;企业有了成绩是生产部门的、有了问题是设备部门的。
宝钢在引进了“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的基础上,确立了“五制配套的现场管理”(即以作业长制为中心、以计划值管理为目标、以设备点检定修制为重点、以自主管理为基础和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的基层管理),彻底改变了老企业设备管理的旧习惯。
3、明确了一个设备管理的方向
设备管理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明确的,在不少的企业里,设备系统的人员整天忙忙碌碌,是在忙设备维修、是在为“设备完好”而努力,总之,是为了设备而工作。可见,设备管理的重点还没有转变到“产品生产线的设备”上来、还没有转到“要服务于生产的全面生产维修”方向上来。宝钢的样板厂是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企业,宝钢人从一开始就明确设备要为生产服务,企业要追求的目标是价值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都围绕着产品转、生产和维修的关系,不是接力棒,也不是分段管理,而是共同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维修的追求则是“用户满意”,这是新时期质量的最高标准。
4、建设了一支设备管理的队伍
许多企业设备管理的责任者不明确,重担压在各级领导者的身上,表现在:a、企业不明确或没有设专职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的责任者;b、不明确如何与现场操作工掌握的运行信息沟通;c、不明确谁是设备管家,是谁也管、谁也不全管的状态。
宝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注重于上层管理,即让少数人参加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推行的点检制,即“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将企业设备管理的重心下移,明确企业生产的主作业线设备是管理点重点,每条主作业设备线都设点检组,负责生产设备的状态管理,实施三位一体的点检制,建立了一支宝钢生产设备的管家队伍,设备管家贴近现场最有发言权,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停产检修的现场指挥也由他们担当,更能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一支“设备管家”管理设备的队伍,强化基层管理,使整个设备管理重心下移,让最了解最熟悉现场设备技术状态的三位一体的设备管家来掌管编制维修计划,强化了基础管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能确保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5、提高了一个设备管理的台阶
宝钢设备效率管理的进化,自2001年6月就开始实施了和世界上各企业设备管理指标接轨的“设备综合效率”即OEE的管理,并早就摆脱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备完好率”的考核。
宝钢股份“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也于2002年4月3日,经过11个月的试运行后,投入运行,其应用架构为:设备点检与给油脂周期管理、设备维修作业、设备维修技术。三大内容的优化组合。采用设备状态数据采集器,具有网络传输和诊断功能。设备状况图能将点检员点检采集的数据,经计算机自动筛选后,存入“数据仓库”,通过积累、挖掘、利用、优化的循环,形成了设备状况趋势图、还有设备检修成本管理:预算、控制、适时统计、查询等,近年来,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又有了更新的发展。
2007年2月,宝钢又提出了“由点检定修向状态维修转变”的理念,这是在新时期的一个符合世界潮流的、与时俱进的信号,给企业的设备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2007年11月,又进一步补充为“加强设备预防性和预测性维修”,这就更完善地阐明了当今时代设备的进化和我们的对策,要求点检要“预知状态、超前管理”。
结合当前的形势,2008年11月,为应对市场的挑战,及时提出了“将设备改善和优化作为工作重点”的目标举措,使宝钢的设备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在同期建设的过程中,宝钢的设备管理和其他各个部门和单位一样,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