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三线材”的设备管理模式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8843 次点击
在面向21世纪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立足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运用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将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到企业设备管理之中,在实践中探索并实施了“经济化设备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保证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问题的提出
首钢第三线材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唯一一家四线生产的高速线材厂。主体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70年代水平的二手设备,设备总重9600吨,电气装机容量5.4万千瓦,固定资产原值达11亿元。设备规模庞大、相对老化陈旧,使设备管理成为我厂专业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传统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们的结论是:设备是现代化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在以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冶金企业中,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是资金管理。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以设备的实物形态为对象,是以保证设备的性能为核心,通过静态管理对动态之中的设备进行控制,忽视设备状况与资金形态之间的关系,这种管理上的盲目性增加了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甚至产生负效劳动,而且设备故障多、维护量大、消耗高,影响设备综合效能的发挥,与企业发展和经营目标相矛盾。因此,必须对以往的设备管理进行改革,探索建立使设备能够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
基本思路与基本制度
“经济化设备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改变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以设备的价值形态管理为核心,实行工程技术、财务经济与组织措施三个方面的综合管理,以最佳经济设备》寿命周期为目标,建立全员的经济化设备管理体制。
一是效益导向的检修维护费用包干制度。根据全厂总成本目标所确定的维护设备有效运转所需的目标费用,按照责任,直接分解落实到各级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并与奖励分配直接挂钩。通过经济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每一名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都把主要目标放在追求效率与效益上,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设备的运行效率,不断降低设备管理与维护费用的投入,实现设备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二是优化结构的资金占用考核制度。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资金管理,建立备品备件供应单位和管理人员的资金占用考核制度,把各个区域占用资金的额度作为奖励分配的墓本条件,充分发挥管理功能,调整资金构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是用ISO9000标准规范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以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规范的设备管理制度,使设备管理的全部内容都在体系程序文件的覆盖下,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诸要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四是注重技术进步的作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对设备管理的要求,在总成本分解过程中,确定设备检修维护费用的挖潜指标和奋斗目标,形成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技术改造的投入,有计划地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不断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增加工效、减少消耗,提高运行效益。
五是动态的检修制度与维护制度。维护制度是检修制度的基础,改进检修制度的重点是突出维护制度。将监护维修与计划预修相结合,调整检修方式,提高计划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克服周期检修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浪费现象,以达到设备投入的最佳经济效果。
六是维护与使用操作的统一。将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统一为一体,形成操作者自觉监督设备维修质量,维护者自觉监督操作者正确使用设备的既相互结合、又相互制约的约束机制。
基本做法
一是检修维护费用的管理。检修维护费用控制的核心是,通过费用包干的形式,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经济效益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设备检修维护所需的费用,按项目构成,逐项以否决指标、挖潜指标和奋斗目标三个档次分解到各设备维护单位和每个维护岗位,作为单位和岗位月度奖励分配的标准。完不成否决指标的实行否决,取消当月全部奖金;完成挖潜指标及奋斗目标,按照取得的效果给予不同的加奖。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货币化的考核分配方法,直接用货币量确定完成每项费用指标的奖励金额。
二是资金结构的调整与控制。对占用资金和在途备品备件,根据近年来实际消耗状况,按照系统原理,从库存结构到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清理,确定优化资金占用的标准,强化订货、进货、库存各个环节的管理。对于资金的控制,采取总量分解的方式,即将所有的库存按不同区域,分解落实为各级专业人员的管理责任和奖励分配标准。
三是项目资金的使用与技术改造方向。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资金,根据企业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向,围绕改善质量、扩大品种、降低消耗、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针对设备的薄弱环节,实施技术改造。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充分发挥设备潜能。在改造资金的使用上采取投入产出收益考核制度。对每一项改造,都按照确定的内容、实施进度和达到的效果落实到有关人员。凡是对生产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改造项目,给予重奖;凡未达到预期要求的,要在月度奖金中加以考核。
四是设备的合理使用与事故返摊。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在这方面,我们将设备的故障停机与岗位操作人员的考核挂起钩来,对一些关键环节的设备开机率,不但考核维护人员,也要考核操作人员,让使用与维护结合起来,向操检合一迈进。另一方面,对由于不精心操作或不认真维护造成的事故或设备损坏,采取事故返摊的办法,即将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其主观责任的程度,全部或者部分地摊人到该单位的月奖中,并加以扣除,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
五是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制度。第一,调整检修方式。在形式上仍按原来每周固定时间安排一次8—10小时的周检修,每天上午安排1.5小时至2小时的日检修。而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地调整,将重点放在日常的维护上。如建立每周二的设备润滑日,突出对机械摩擦部位的检查和加油及电气设备的紧线吹扫,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周检修项目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根据现场设备运行的实际状况,取消了许多定期更换套件的项目。检修项目的来源自下而上,以包机人员做为项目的第一提出人,提高计划预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定定期更换项目合理的周期,延长设备检修周期。第二,以降低油耗和电耗为主要目标的检修维护制度。充分发挥一线维护人员的作用,让他们把设备彻底地包下来,即不但包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还要包设备的套件及消耗的控制。为了少消耗,少花钱,包机人员就要做到精心维护,不但如此,对操作人员是否正确使用设备也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因为所包的设备不论出了什么问题,包机人员都是有责任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将消耗落实到了个人。第三,设备技术性能的保持与控制。凡是应该投入的辅助设备必须全部投入,以确保工艺的完整性。凡能够进行动态检查的设备,必须根据检查结果安排检修或更换,既不使故障扩大,又不造成过度维修,使设备进入良性循环,以有效地降低维护费用。
六是定期的设备活动。为使设备长期稳定地运行,我们对定期的设备活动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第一,每周开展一次设备润滑日活动,润滑日这一天的日检修,以设备的加油为主要工作内容,按照润滑五定的要求,对每个润滑部位进行检查加油。重要的设备加油后还要填写记录,这样,较好地控制了机械磨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二,每月组织设备联合大检查,不但查设备的运行状况,还要查工人对规程的熟知情况和执行规程的情况。通过检查,对设备的薄弱环节加以控制,加大规程的贯彻力度,把正确使用精心维护设备变成全厂职工的自觉行动。第三,每月召开设备例会,组织专业科室和各工段的主管领导,通过会议交流设备管理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生产工段参与设备管理的能力,协调生产与设备间的矛盾。
七是管理职能的健全与自我完善。在严格执行规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ISO9000标准检查不合格项目,对生产中经常出现的设备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生产中未发生的潜在隐患,下达预防措施,并通过各种“证据”和可追溯性,保证措施的有效性,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
实践证明,“经济化设备管理模式”是改进设备管理方式,提高设备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这种管理方式更适用于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它为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此,首钢第三线材厂在1997年、1998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设备管理先进单位,1998年又获得了全国冶金系统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