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备管理的意义及体制改革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3187 次点击
南国峰
摘要: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壮大,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其中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TnPM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是发展了的TPM,是中国设备管理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着重于生产现场的设备管理,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全效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制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化为过程(全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全员)的生产和设备保养、维修体制。
关键词:设备管理体制改革TnPM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壮大,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其中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一生为出发点,把设备这个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资源等,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管理功能,最有效地发挥出来,以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标。江泽民总书记曾为设备管理工作题词:“加强企业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素质”,充分说明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现代化设备管理的意义
设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是由设备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又是由设备管理决定的。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再好的设备也不会发挥作用。因此设备管理对于充分发挥设备作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设备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2)设备管理是设备正常运行,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
(3)设备管理是提高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
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设备维修时间和维修质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手段,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缩短检修时间,对提高设备可开动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4)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2现代化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
设备管理有很多理论,有不少学派,在各个企业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从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企业高效率、大生产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设备管理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设备管理发展阶段,从设备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方法上大致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事后维修(BM)。其特点是设备比较简单,设备维修在企业中处于从属地位,设备管理意识比较谈薄,实行事后维修。
第二代,预防维修(周期管理TBM)。其特点是设备比较复杂,形成生产作业线,设备单机和系统联合使用,机、电、仪等多专业综合,实行企业内部系统专业性管理和预防维修。
第三代,全员生产维修(PM)。其特点是设备现代化,单机与系统控制功能结合,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实行多专业、企业全系统、全员参与的设备维修。
第四代,实现社会大系统的设备维修(TPM)。其特点是设备现代化和系统化,单机联动系统功能、计算机管理形成的高性能、高精度、高自动化、高效率、综合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相协同的企业现代化大生产,实现社会大系统的设备预知维修。
由以上四个阶段可以看出,第四代比第三代有了新的飞跃,从维修本身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目前己从预防维修向预知维修方向发展;设备管理已跳出了企业维修的小圈子,形成了新的社会大系统的维修观念。这也是目前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
TPnM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是发展了的TPM,是中国设备管理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着重于生产现场的设备管理,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全效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制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化为过程(全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全员)的生产和设备保养、维修体制。TPnM在TPM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规范,通过规范和全员参与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改变长期以来“用”者不管设备维护,“修”者不知设备状况的矛盾,达到全员共同致力于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
3设备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追求的目的就是生产力极大发展、企业利润最大化。随之而来的企业的各种管理,特别是设备管理也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工作,不断改革设备管理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中铝公司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大力推行“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模式”,以点检为设备管理的基础、核心,实现设备全员维修管理。是适应设备大型化、连续化、智能化发展现状的一种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是设备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由静态向动态过渡的必然选择;设备管理新模式着重于生产现场的设备管理,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全效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制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化为过程(全过程),以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全员),即全面规范化的生产维护,即TPnM。山西分公司水电分厂积极相应,建立“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新模式”。
(1)主要做法
1)人员重组,在形式上形成点检、操作、检修三方
分厂于2004年月12月中旬进行了人员重组,集结工作,形成点检、操作、检修三方。将原有生产车间的检修职工分离出来,根据水电分厂点多面广和工作特点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综合检修(主要侧重是机械及低压电气设备的检修)和电气检修(主要是高压电气设备的保护校验、试验、检修等工作)两个检修车间,形成检修方;同时成立了点检站,隶属于装备能源科,形成点检方;原有生产车间在检修职工分离后,形成操作方。点检方侧重于对重要设备进行点检,检查监督管理日常点检工作,掌握设备状态,安排设备检修工作;操作方侧重于正确操作设备,进行大量的日常点检工作,对设备进行正确维护保养;检修方侧重于对设备进行检修,确保设备完好。人员重组并不是设备管理职能的分散,而是各方人员在设备管理的职能上侧重点不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共同协作,更有利于设备管理工作的进甲步开展。
2)以点检为核心,理顺各种关系,开展设备管理各项工作
新的设备管理模式中,以点检为核心,分厂点检站逐步完善了分厂设备点检等级分类、点检
标准、点检月计划及点检日报等内容。2005年6月根据总部标准,逐步修订完善了点检新模式的
相关韦制度、标准、工作程序、职责划分等,共计修订相关制度十余种,四大标准,相关图表四十余个。2005年9月份,进一步完善了点检日报的上报、检修计划的制定、实施程序,检修工时核算的程序等。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由点检站人员组织,修订完善了分厂设备检修工时定额和备件储备定额。
在实际工作中,点检方不但自己认真进行主要设备点检工作,而且监督检查、指导操作方的
日常点检工作,发现设备缺陷,鉴定设备缺陷,同时制定详细检修计划,组织实施检修工作,进行费用核算管理,协调处理好点检、检修、操作三方关系,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性,核心地位逐步形成。
3)实行工时核算,调动检修人员积极性
在探索新模式试运行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自觉维护设备的积极性、主动性,分厂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实行检修工时制考核。
制定合理的设备检修工时定额;确定检修车间基本工时,对检修车间执行工时考核,完成基本工时数,可得到平均奖,如果超出则给予相应的奖励,否则给予相应的扣罚;检修车间实行内部工时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2)取得的效果
1)现场设备状况得到明显改观,设备故障大幅度降低,设备状态信息及时、准确掌握,为设备管理、检修工作安排提供依据。
2)检修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检修队伍,团结、配合协作精神。
3)推动企业其它管理,生产经营工作共同进步。
在新模式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产生的,有的是因为人员问题出现的。针对具体问题,我们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分类解决。特别是我们将点检模式的各种工作制度、工作程序作为重点问题加以解决,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不断改进,也就是尽量从体制上加以完善,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提高人员素质,解决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通过运行“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模式”,改变的是一种设备管理模式,更是一种设备管理体制上的改革。目前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改变,随着这种设备管理模式的持续运行,将会对企业的设备管理以及其他的管理、生产经营工作产生更加深刻、更深层次的变化,推动企业生产力向前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设备管理对于充分发挥设备作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进行设备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对于企业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发展先进生产力、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