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设备管理主要是企业行为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4884 次点击
赵维印
1994年11月,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召开的第6次学术年会上,笔者报送了一篇题为《设备管理主要是企业行为》的论文,后在《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1995年第1期上刊发。这篇文章是笔者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通用模式,对我国设备管理的体制所作的探讨,有些问题仍认识不深。然而,这个命题在当时还是引起不少异议。不少同行认为,这种观点很不利于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强化与发展。
现在,6年过去了。回顾近年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已经比较清楚,设备管理主要是企业行为的观点已被更多人所理解,并逐步变成客观现实。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国务院大幅度精简机构,国家经贸委取消了设备管理职能及相应管理部门;随后相当多的工业部门和绝大多数省区市经委也擞消了设备管理机构;今年2月,9个国家工业、贸易局撤消,部分职能并人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转给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各省区市的工业厅局几乎全部由国家机关转变为控股集团公司,其职能将逐步缩小为仅对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的设备管理等项具体工作,则由企业按照有关法规实行自主管理。
事情发展到此,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了呢?没有,应当说这只是开了个头。笔者认为,至少在两大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与逐步实践。
其一,笔者所言设备管理主要是企业行为,讲的是“主要”,不是“全部”。笔者1998年4月曾在《北京设备工程报》第3期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初析设备管理行为模式》的文章,提出设备管理有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企业行为3个范畴。当然在这其中,企业行为是主要的,可能要占到全部管理行为的70%左右。
设备管理的政府行为量虽不大,但至关重要,不能忽视。比如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都涉及国计民生,理所当然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分别实施管理与监督。现在,这方面的工作有的已经开始运作。例如,今年2月国家经贸委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包括设备安全运行在内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与监督检查;有的工作还处于体制、措施逐步理顺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例如,《节约能源法》规定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的“国家节能标设在准”、“耗能过高的设备淘汰制度”等还都在酝酿之中。
至于设备管理的社会行为或称市场行为方面则更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工业发达国家,备全过程管理中的许多环节(例如:安装、检测、修理等)都是由专业企业按照合同进行的。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较大。专业服务公司分工不细,服务不精。这需要通过行业调整、市场规范和工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广泛的社会需求,才能逐步完善。
其二,也是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即企业的经营者应自觉认识今后加强设备管理的企业行为是大势所趋,要结合行业、企业和产品的特点,采取适事的设备管理模式。正如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国设备管理》杂志今年第1期撰文所指出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转变职能,改变了对设备的管理办法,由以前的政府直接管理转由为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协助企业自主管理,企业在设备管理上的责任更加重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对设备管理工作的策划不能再因循传统、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时状况,提出科学的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根据粗略的调查,笔者认为对于多数国有企业其设备管理可以分为四类状况。
第一类,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者认真分析了设备资产在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始按照集约经营的方针指导工作。一方面,调整管理机构,精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注意提高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资产经营效能,积极处理不良资产,使企业资产收益率逐年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第二类;企业的管理模式无较大变化,但凭借行业优势,继续推行强化设备检修体制,保证装备开动率,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企业仍有一定地位,设备改造与更新工作尚能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第三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尚能维持,但经营者的观念陈旧。在这样的企业中,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已呈下滑趋势。不但更新、改造提不到议事日程,就连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修理工作也日渐削弱。各项工作有着明显的短期行为的特征,资产经营存在潜在危机。
第四类,由于多种原因,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已陷入困境,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已无法顾及。
综上所述,除第四类企业有赖于行业调整或资产重组,当企业摆脱困难局面之后才有可能考虑设备管理工作之外,其他3类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都面临进一步转变观念和转换机制的变革,都猫要对设备管理重新定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下面笔者对转变观念和转换机制的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1.当前企业就转变或增强的观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把提高设备资产利用程度放在设备管理的重要位置,设备资产的价值在于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充分利用,并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所以,企业要努力提高装备利用率,减少故障停机。为此,要加强设备选型、购置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分析,要重视设备维护、保养和点检工作;要积极盘活闲里或低效资产。
(2)重视设备资产的补偿。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磨损,对磨损应及时进行补偿。补偿的方式包括修理、改造或更新。因此,企业一方面在作好补偿前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补偿后的评估;另一方面要作好补偿的规划,以保证补偿的实施。
(3)在设备综合管理中突出维修工程的地位。企业实施设备全过程管理时,比较重视选型、修理和改造等重要环节,其中应特别突出维修工程各项工作。故然,设备选型决定设备运行的技术性与经济性;设备改造是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它们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而包括维护、检查、调整、诊断、修理在内的维修工程,则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每班、每天都在进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4)积极培育和依靠专业化维修市场。在推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要精简机构、精化主体。设备修理机构等辅助部门从企业中分离出去,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是必然趋势。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维修工作的自身价值,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才能生存与发展。
反过来,企业的设备修理也应充分依靠走进市场的专业化服务机构。
2。关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个问题不是直接的设备管理问题,但它决定着设备管理工作的命运。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都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企业经营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权利和收益,同时他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与风险。例如,企业经营者要承担资产保值或增值的责任。如何作到设备资产的保值呢?最低标准要对设备的物质磨损及时进行补偿。一台机器有成百上千个零件,一年大约开动1500小时,它的磨损与补偿是很难用简单的方法去观察与实施的,只能用依据经验进行宏观的控制。这就留下了许多钻空子的余地。所以,要彻底解决这类问题,除加强宏观监督、检查措施外,还应使经营者个人的收益与命运与企业的发展与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至于在新形势下企业应采取的适当措施,笔者在2000年5月学会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设备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议上宜讲的题为《当前形势与企业设备管理的任务)的论文(刊载于《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2000年第9期)中提出5条主要建议,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应当讲,企业的产品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其设备资产的管理模式应是适应本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各具特色,而不应拘泥于一种统一、固定的模式。笔者热切盼望着更多企业在决策自己的设备管理行为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验。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