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设备管理的改革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1073 次点击
沈亮安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当前,企业设备管理,同过去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主要是:
1.设备管理的内容丰富了
长期以来,设备管理工作的内容,就是搞好设备的保养与修理,集中把设备完好率搞上去,重点在设备的生产现场管理。随着改革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设备改造、更新,引进的工作大量增加。
此外,在搞好设备实物形态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设备价值形态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
2.设备管理的领城扩展了
过去,设备管理工作局限在企业内部。随着设备管理社会化的发展,现在的设备管理已经扩展到企业外部。企业设备部门要积极参予设备要索市场的各项活动。
3.设备管理的新问题增多了
由于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等,对企业设备管理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例如,设备零故障、备件零库存、设备终身无大修等。
还有设备资产经营问题;重大建设项目的设备监理等等。
4.设备管理的难度增加了
过去,在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条件下,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举措,可以凭上级主借部门下达的各类文件,直接找厂长,厂长不得不办。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如果企业领导不太关心设备管理工作。这样,只能依靠设备系统员工,尤其是设备系统领导的事业心、水平、能力、能量,去说服、动员领导,并团结广大生产系统员工一起,开创设备管理新局面。
5.设备管理的要求提高了。
当前,企业设备管理难度增加了,而对设备管理的耍求却提高了。例如,在技术方面,随着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设备维修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经济方面,既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又要做到节省费用支出,要求安全经济地运行,不可能,也不允许敞开花钱。还有设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等。
上述这些现象是设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我们的任务是要从上述现象中,寻找、探索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沿着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发展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提高改革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推进设备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不断创造设备管理的新鲜经验,开创设备管理的新局面。
我认为,上述现象归纳起来就是要求企业设备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建立“三个新体制”:第一个转变是由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建立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设备管理新体制;第二个转变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设备管理新体制;第三个转变是由综合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建立设备稼合经营管理新体制。
上述“三个转变”、“三个新体制”中,占核心地位的是第一个转变,第一个新体创,即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设备管理新体制。它所处的层次高,内容广。而第二、第三个转变与新体制,是从属于第一个转变与第一个新体制的。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备管理新体制必然是以效益为中心的。效益最优化,才能做到利润最大化。同样,设备综合经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设备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市场,必然要经营;要参与设备要素币场的各类活动,必然要开展设备经营工作。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设备管理体制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设备管理新体制(简称市场型设备管理体制)任重而道远。以下就个人粗浅的体会,描绘其基本框架与要点:
一、设备属性的扩展是新体制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人们对设备属性的认识也不断拓展与深化。
第一个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设备是组织生产、施工以及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那时,设备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现场。
第二个阶段是商品经济阶段。设备不仅是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设备也是商品。这样,设备管理要在做好生产现场工作的基础上,名正言顺地开展设备商品经营。例如,设备的有偿占用、设备租赁等。同时,设备管理要为贯彻企业生产经营方针服务。
第三个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设备不仅是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商品,而且是重要的物质资源、资产、资本。因而,在做好设备生产现场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设备资源经营、设备资产经营、设备资本经营,进一步积极参与、培育、发展设备要素市场。
二、向设备管理“三要”是新体制的重要目标
1994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号召开展向设备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活动(简称“双要活动”)。1996年国家经贸委颁布了《“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向设备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基础上,《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向设备管理要质量、要市场、要效益(简称“三要”)。向设备管理要市场是首次见诸重要文件的新提法。向设备管理要市场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设备部门进一步发挥作用,防止自身游离于市场这个中心之外的重要观念与举措。
要市场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首先要树立“立足设备,放眼市场”的新观念。其次,搞好搞活设备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地促进企业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巩固现有市场。例如,根据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旺季、淡季变化,即使灵活地调整设备检修计划,实行柔性检修;在多品种生产条件下,提高设备的适应性,提高设备的柔性生产能力;依据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精化生产现场的设备,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二是开辟未来市场。例如,搞好设备管理为招、投标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为改革老产品,积极参与并承担设备的技术改造;为开发断产品,积极参与设备的引进、做好设备的前期管理。
三、把市场机制引入设备系统,是新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支配市场运行有三大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这里着重叙述竞争规律,把竞争机制引入设备管理的问题。
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择优选择,是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竞争“出压力、出活力、出效益、出人才”。
1.设备管理要为增强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尤其是产品竟争力服务。设备管理为什么服务,即设备管理服务方针,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
企业设备管理为什么服务,有众多认识与提法。它们之间不是谁错、谁对的问题,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之所以存在众多认识与提法,是由于企业面临的客观形势不同,设备的多功能性以及人们视角不同所引起的,从而使设备管理服务方针成为一个多层次组成的体系。
设备管理要为安全生产服务,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不论什么企业、什么设备,也不论什么时候,设备都必须安全运行。
设备管理要为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要为效益服务。这是在以质量为中心,以及以效益为中心的情况下提出的。
不少企业还提出设备管理要为生产服务。应当指出,企业早就由单纯生产型,转变到生产经营型。这样,设备管理服务方针应转变为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这是中层次的设备管理服务方针。
设备管理要为增强与提高企业竟争力服务,这是较高层次的设备管理服务方针。尤其是要为增强与提高产品竞争力服务。只有在设备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设备完好率才有现实意义,企业才能生存发展,设备部门的一切费用支出才有来源。这是前一阶段纺织行业限产压锭给我们提供的深刻启示。
2.机修车间(分厂)积极参与设备维修市场,甚至机电产品市场的竞争。
3.把竞争机制引入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设备的选型、购置;操作、使用、维修;备件采购、闲置设备调剂等。
4.引入竞争机制,改革设备系统劳动人事制度。
四、设备现场管理是新体制的内部基础,设备要素市场是新体制的外部条件
很多企业提出了“眼睛盯住市场,工夫下在现场”的宝贵经脸。实践充分证明,不论进行什么改革,不论遇到什么情况,设备现场管理是绝对不能放松的。因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生产现场生产出来的,效益的很大部分是靠加强设备现场管理创造的。
设备现场管理不能放松,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行之有效的现有的规章、制度、程序、做法等不能放松,防止出现“一抓、二松、三跨台、四重来”的现象;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企业条件的变化加以调整提拣、提升,不断创造新鲜经脸,逐步做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设备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设备要素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迫切需要。充分依靠与利用设备要素市场,对于企业来说,至少可以带来下列好处:
1.扩展视野。参与设备要素市场可以了解设备与设备管理的多种信息。例如,设备维修与技术改造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信息等;
2.解决难题。例如,依靠设备维修市场可以解决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数控机床修理的难题。
3.精简机构。企业把部分或大部分设备维修工作量,转移到设备维修市场承担,可以精简企业设备系统机构,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状况,推动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
4.创造效益。企业机修车间(分厂)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同时创造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建立与健全“两个机制”是新体制的必然要求,“两个形态”的管理是新体制的重要内容
政府转变职能以后,企业设备系统要建立与健全“两个机制”:
激励机制,目的是建立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运作的动力源,保证设备管理自我发展,增强设备管理活力的源泉,形成“我要加强,而不是“要我加强”的局面。
约束机制,目的是设备系统动作、运营起来以后,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与轨迹运行,以保证在良好的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前提下持久、规范地进行。
设备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实物形态是价值形态的物质载体,价值形态是实物形态的货币表现。市场型的设备管理新体制必然要求企业兼顾两个形态的管理。
六、设备的技术进步是新体制的重要物质技术支撑与保证
当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与进步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技术基础。企业设备系统的领导要十分重视设备硬件与软件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主要包括: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与更新换代发展,及时改造设备,研制开发新设备以及引进先进设备;在设备维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采用先进可靠的设备诊断技术与状态监测工具;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等。
七、以效益为中心,效益型的设备管理是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效益最优化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是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建立效益型的设备管理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篇大文章。
1.转变旧观念,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新观念。例如,投入产出、资产增值、消费控制等观念。
2.改革设备管理旧体制,向体制改革要效益。
3.强化设备管理各环节,向设备管理各环节要效益。包括:设备选型、使用、维修、改造等环节。
4.利用多种途径要效益。例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质量、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等途径。
八、设备综合经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设备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备经营是设备工作的筹划与营谋。它比设备管理层次高、内容广。
设备资源经营主要包括设备资源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三大内容。
设备资源经营是把设备看作重要物资资源加以筹划与营谋。主要表现为设备实物形态的经营。它涉及宏观(民营经济)与微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等。同时涉及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再生(老旧设备改造、修旧利废)等重要问题。
设备资产经营则既有实物形态的经营,又有价值形态的经营。主要包括:摸清设备资产存量;实行设备资产有偿占有;开展设备资产租赁;搞好设备资产优化配置;盘活设备资产存量;优化设备资产增量等等。
设备资本经营主要表现为设备价值形态的经营。设备资本经营就是把设备看作必须带来利润的重要资本来经营。事实上,设备固定资本是企业资本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市时,必须如实向股东公示。因此,在设备管理中要提高利润指标的作用与地位,并落实到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早在80年代初,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赴日本考察报告报导,在日本企业中,评价设备是否具有使用价值的衡量标准是“生产的产品,质量与成本具有竞争力,能够赚钱,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的设备,才叫能用,才具有使用价值。”
由上可见,设备资源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内容已经超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的既定含义,已经进入了综合经营管理的范畴。设备综合经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设备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设备管理的实践中,设备部门承担或参与设备资源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内容与程度,则由设备管理或资产管理体制中,上下分级管理以及企业内部各处、科、室分工关系来决定。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大包大揽,也不应一概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