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包机的“十忌”及改进措施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3228 次点击
姚志强
设备包机是按分片,分区和分台数要求,把设备承包给每个岗位员工进行管理,通过全员全方位的科学管理,达到防止设备故障,杜绝设备事故,保证设备完好率,延长设备使用周期,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
设备包机是企业科学管理设备,保证设备完好率,杜绝设备故障,防止设备事故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近几年,在设备包机过程中,出现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与安全生产严重脱节的“二层皮”现象。由于员工在日常设备检查、维护和装置检修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安全隐患,造成生产过程中,由于阀门螺栓断裂,高温高压物料喷出,引起火灾,造成塔、容器、管线、电缆大面积严重烧毁,带来装置长时间停工,给企业造成了数千万的经济损失。还有的装置,在检修开工后,又发现设备上有裂纹,不得不停工处理,既浪费人力资源,又浪费物力资源,还造成装置长时间开不正常,引起各项消耗上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些设备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包机责任制不落实造成的。因此,设备包机不深入,“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是引发设备事故,造成设备损坏,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平稳长周期生产的大敌,必须加以彻底杜绝才行。因此,探讨设备包机过程中的“十忌”,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加以改进,非常必要。它能使设备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最终,延长设备运转和使用周期,杜绝设备事故的重复发生,保证装置安稳长满优生产,实现企业重大生产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为零目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设备包机过程中的“十忌”行为,是企业深化设备管理的大敌,是造成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严重脱节“两层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种事故重复发生的根源所在。从无数事故案例分析可知,绝大多数设备事故,都是由于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不扎实、不深入造成的。因此,如何深化设备包机,杜绝设备管理上的误区,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一忌只查“安全附件”
提起设备包机,一些设备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认为,就是看看设备上的压力表、安全阀、液位计、爆破片、温度计等是否好用。在每次检查讲评时,都提一些如“压力表没有红色警界线、温度计检定标志”等皮毛问题,不疼不痒,应付了事。没有抓住设备上存在的关键问题。其实,设备包机日常检查,不仅仅是检查五大“安全附件”完好情况,它只是设备包机管理的一部分内容。
改进措施是在设备包机过程中,不但能发现表面问题,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设备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设备是否有裂纹、容器是否严重腐蚀和减薄、管线和阀门是否有开焊和螺丝断裂问题,等等。
二忌看成“现场管理”
有一点生产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设备管理与现场管理,根本是两码事。设备管理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设备事故发生。因此,搞好包机工作就是要强化设备日常维护保养,降低设备故障率,保证设备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而现场管理只是对装置的环境卫生、室内卫生、设备卫生进行检查,对现场的物品和工器具进行定置定位管理,为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个别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认为,设备包机就是每天搞搞设备卫生,定期擦擦设备,随时清理清理管线卫生。实践证明,这种包机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仅仅抓住了设备管理的皮毛,没有抓住设备管理的实质,是做不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的。
改进措施是在设备包机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抓住影响设备长周期运转的关键关键问题。设备管理要与现场管理严格区分,从而防止设备包机过程中,只抓次问题,忽视主要问题的本末倒置现象发生。
三忌盲目“设备刷漆”
在生产实际中,常听有人说:“设备包机,就是刷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设备管理不深入、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的表现,更是与现场管理相混淆的另一种表现。我们说,必要的设备防腐刷漆是应该的,但是应付检查的设备刷漆,是千万要不得的。长此以往,虽然设备表面光亮好看了,但带来的恶果是增加装置材料消耗和加工成本、掩盖设备问题、遗误设备问题发现和处理最佳时机,给安全生产种下恶果,对安全生产有百害无一益。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除了搞设备卫生、进行必要的设备刷漆外,还要经常对备用设备进行盘车、给运行设备加油、检查运行设备有无发电机发热、油乳化、轴承损坏等问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修、大修,努力把设备日常管理工作做全、做深、做细、做实、做透。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找准设备管理的重点,分清主次,抓住关键,明确岗位职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设备上来。及时解决设备隐患问题,提高设备完好率。设备管理人员在包机管理中,决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最终,挨了不少累,收效却微乎其微。
四忌只管“跑冒滴漏”
有的干部和员工认为,设备包机管理就是查查现场“跑冒滴漏”。因此,在每次设备检查讲评时,不是指出设备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而是说说某某车间、某某岗位,某台设备,检查时有“跑冒滴漏”现象。其实,“跑冒滴漏”管理,是厂办、调度室、计划科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现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设备专业人员也可能检查,但决不是日常重点工作。设备管理人员日常检查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和解决设备隐患,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这样不分内容和重点抓设备管理,长此以往,无疑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管到点子上,因此,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是劳而无功的。这种不负责任的包机管理方法,是设备故障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更是生产事故重复发生的祸根。
五忌只编“检查记录”
包机检查记录是帮助包机人员进行设备管理的,是HSE体系要求必须做的。因为HSE体系要求,“说到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做好,做好的要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HSE体系持续有效改进和提高,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干部和员工,把填写包机检查记录,当成了做“秀”、摆设和负担。平时检查,也不记录,一要有检查了,就编记录。这样的包机记录再多,也是无益的。因为根本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解决设备设备问题,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有的人,干脆就不上现场检查,凭空编造包机问题记录。更有甚者,时间长了,有的人,既不到现场检查,也不填写包机记录了。这些只应付检查、只做表面文章、不深入实际的包机做法,是包机管理中最忌讳的。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包机人每天都深入包机现场,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填写设备包机检查记录,如实反映设备存在的问题。最终,以规范包机记录,促进设备管理工作,夯实基层建设基础,提升设备管理整体水平。
六忌包机“不投资金”
设备包机是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安全平稳生产的关键,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最简单道理。但是,从生产实践看,单纯的包机日常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设备日常检查过程中,多数是看设备外观,只能发现表面问题,不能发现深层次问题。这样做,即使是包机制度落实得再好,也不能达到最佳包机效果。甚至,还会让事故再次频发。因此,设备包机的关键和重点,应当放到定期拆开设备检查、设备大修、设备保养、设备维修上。例如,每次装置检修时,都要有计划地对易燃易爆区设备和管线进行测厚和超声波探伤,及时发现容器和管线存在的壁厚减薄及焊口开裂问题,努力消除设备安全隐患。通过检查、保养、检修、维修和大修,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安全隐患,使设备事故降到最低。因此,企业的领导,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努力加大设备隐患治理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措施项目实施,从根本上消除设备安全隐患;装置设备管理人员,要定期分期分批地编制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大修、检修和更新计划,及时投入专项资金,更换超期役和存在严重问题的设备。那种,只包机,不投入的“一毛不拔”设备包机方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是不重视安全生产的行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更不利于企业长远科学发展。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定期制定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大修、检修和更新计划,对存在严重缺陷和问题的设备,按不同情况,投入一定的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检查、保养、维修、大修、检修和更新,将设备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忌管理“避重就轻”
无数惨痛的事故教训告诉我们,设备包机管理,不仅要管设备,还要包责任。包机的宗旨是努力消除设备隐患,杜绝设备事故,保证设备安全长周期运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设备包机管理过程中,决不能“避重就轻”。必须抓住要害和主要矛盾,强化设备的深层次管理。“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目前,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包机的“避重就轻”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包机责任划分“避重就轻”,只规定无漏、无低标准等次要内容,没有核心内容;二是设备检查“避重就轻”,只检查压力容器“五大附件“是否完好、设备管线卫生是否清洁、现场有无“跑冒滴漏”现象,没有起到包机作用,没有真正落实包机责任。三是设备日常问题考核“避重就轻”,只考核边边角角的不重要问题,对重大的设备隐患问题置之不理。这样做,长此以往,不利于装置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设备和责任双落实。这就要求装置设备管理人员,要刻苦学习专业技术,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以强素质、提能力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避免和杜绝设备包机过程中“避重就轻”、“本末倒置”等现象的重复发生。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生产车间要及时将设备包机情况向三修单位进行通报,让三修人员都知道自己的包机责任区。三修人员平时工作时,也要与操作工一道,定期深入现场,对包机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隐患。通过日常包机检查,使三修人员,由“被动包机”,向主动发现、解决问题转变,进一步提升装置的设备完好率,有效降低故障率,保证企业安全平稳长周期生产,实现三修单位高效优质、全方位为生产服务。
八忌包机“专业单一”
设备包机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设备管理过程,只要是生产和科研现场使用的设备,每个专业都要各负其责,定期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它们良好运转。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因电气、仪表等方面问题,造成停车,影响开车,产生损失。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每台设备虽然写明了操作、仪表、供电、维修包机人员,但是,除了操作工外,其它三修单位包机人员并不知道和认可。因为,三修单位包机人员是生产车间设备管理人员一相情愿写上去的,并没有事先与三修单位沟通。因此,在日常包机过程中,就出现了现场只见操作工检查设备,不见三修包机人员踪影的奇怪现象。在生产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总是操作工发现问题通知后,三修人员才能到现场进行处理和维修的被动局面。使三修人员走进了“被动包机”的怪圈里,没有在包机过程中,充分发挥三修人员真正作用。使企业的设备包机工作,永远停留在表面,设备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长此以往,对企业安全平稳生产极为不利。
九忌变成“管理口号”
有人说,设备包机,都是工艺员、设备员、班组长和岗位员工的事,与领导无关系。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个别领导在包机过程中,只靠听汇报、看材料,协调解决设备问题,很少深入现场,检查和了解设备包机情况。对基层的设备包机情况和效果及薄弱环节,不了解、不知情。因此,就不能科学指挥、科学决策,及时消除设备隐患,强化设备管理,使设备管理永远处于初级水平。不开工还好,一开工,设备就“问题百出”。结果是影响了生产,造成了设备事故,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各级领导要与基层干部和员工一样,不但包装置,更要包设备,努力做好责任区的设备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通过各级领导经常深入生产现场调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随时检查和落实装置的包机情况,发现和处理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设备关键问题。最终,将包机由“管理口号”,变成“指挥动力”,为全面规范和指导设备包机全过程,科学决策、有效指挥,提供强有力保证。
十忌变成“一人专利”
设备包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因此,它既不单是设备员的事,也不单是技术员工的事,更不单是岗位员工的事,而是企业全体员工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但是,根据工作性质和范围,包机应以设备管理人员为主,其它人员为辅。只有大家共同携手,才能为提升装置设备管理水平创造最佳条件。
改进措施是在包机过程中,突出重点、全员参与、持之以恒、做深、做细、做好。包机牌上的包机人,不能只是一个人、几个人和少数人,而是企业全体员工。最终,通过科学的设备包机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把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杜绝“十忌”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得出,杜绝设备包机“十忌”的改进措施是按照设备管理“十忌”述论中建议的包机改进措施,以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为中心,对设备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立体式管理,努力杜绝和防止包机过程中存在的“只做表面文章”的“十忌”现象,防止设备包机管理走过场、变成形式、与安全生产形成“二层皮”现象。最终,彻底消除设备事故隐患,保证设备安全长周期运转,为企业安全平稳长周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