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管理体系一体化认证中的设备管理工作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2573 次点击
周郑明
(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12)
摘要:简要论述设备管理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及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管理体系标准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管理体系一体化认证中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设备管理;一体化认证;管理标准
近年来,随着ISO9000质量体系(QMS)、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S)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标准的深入贯彻,许多企业已经获得多种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客观需要。如果企业因为社会潮流和客户要求,一次次地建立独立的不同体系,会带来很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不仅贯标的实际效果可能被忽视,也会影响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已经有许多组织对其两个甚至三个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实现管理体系一体化,简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体系一体化,又称整合管理体系,指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并存,将公共要素整合在一起,两个或三个体系在统一的管理构架下运行的模式。通常是指组织将ISO9000标准、SO14000标准、OHSAS18000标准三位合一。如何使设备管理适应管理体系一体化的要求,是企业设备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一、设备管理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关系
设备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对生产设备尤其是“质控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不仅对设备设计制造及选型质量,设备运行状态,设备精度、性能、可靠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控制,还要对设备操作人员的能力、技术水平、环境条件和加工产品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只有有效控制设备管理工作中影响质量的环节,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设备运转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噪声和振动、废渣和废液、电磁波和电离辐射等公害;另一方面会消耗电、水、油等资源。为此,企业必须加强设备前期管理,确保污染环境的设备和高能耗设备不进厂;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防止出现污染泄漏事故,消灭跑、冒、滴、漏等明显浪费能源的现象;对有污染源的老旧设备、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对于排放、存储、处理污染源的设备均应实行定人、定机、定责操作制度,并实行定期测试、定期检查、定期维修的管理制度,实现清洁生产。
造成企业生产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一设备”这一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如设备的防护装置不完整,设备结构存在缺陷;违反操作规程超负荷使用设备;劳动组织不合理;设备维护管理不善等。所以,必须在设备一生的全过程中考虑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设备设计、制造时需全面考虑各种安全装置,并确保装置的功能和质量;在进行工艺布置和设备安装时,不仅要考虑安全上的合理性,更要考虑生产技术上的安全性;定期对设备尤其是功能动力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查和试验;严格遵守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二、三大体系标准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与相关要素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体系标准均把设备作为资源管理的内容,体现出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设备要同时满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需求,对设备的完好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设备操作维修人员的能力作出了规定;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提出了要求,并做好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对监视、测量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作出了明确描述。
GB/T19001—2000《质量体系要求》涉及设备管理的要素主要有10个,即总要求、文件要求、质量目标、基础设施、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改进,其中重点是基础设施。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涉及设备管理的要素主要有12个,即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指标和方案,资源、作用和权限,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控制。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涉及设备管理的要素主要有11个,即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培训、意识和能力,文件和资料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绩效测量和监视,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和记录管理。
三、适应管理体系一体化要求的企业设备管理
企业在贯彻体系标准、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过程中,根据三大体系标准的要求,设备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制订设备管理文件。尽管三个体系标准对设备管理程序没有强制规定,但是结合企业实际制订相关的设备管理文件还是很有必要。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制订一个设备管理程序文件,除了明确企业设备管理职责、设备从设计到报废全过程管理的程序外,将设备操作规程等第三层次文件的内容一同写入。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设备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设备数量、类别众多,为便于管理应分开制订程序文件和第三层次文件。第三层次文件主要有设备完好标准、设备大修理标准、设备保养标准、设备岗位责任制、设备前期管理制度、动能设备管理制度、测量(计量)管理制度、工装管理制度、设备管理考核办法等。
2.建立设备管理台账。对于设备较多的企业,除了建立全部设备台账外,一般还应建立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分台账。如关键工序(质控点)设备台账,特殊工序设备台账,危险设备(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锅炉、压力容器、冲压设备等)台账,检验、计量、试验设备台账,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重大危险源清单,消防器材台账,以及设备管理的法律法规清单等。
3.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组织设备管理和维修、操作人员进行体系标准与设备管理文件的学习,明确个人职责,对专业能力进行考核鉴定,实行凭证操作制度;对从事行车、锅炉、电气的特殊工种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专业培训,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书;对关键工序(质控点)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选配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者。
4.加强设备的及时维修保养。维修保养是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维修保养,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实现安全生产。一方面要开展日常保养,按设备润滑图表进行加油,按规定的点检项目进行检查并记录到点检卡上,做好下班前的清扫、切断电源工作,使设备现场达到清洁、整齐、润滑、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开展设备的计划维修保养,编制设备大修理计划和设备保养计划,严格按照设备大修理标准和设备保养标准组织计划的实施,进行完工质量检验,并做好大修理报告、保养单的记录。
5.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设备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更要重视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一方面,根据设备的役龄、大修次数、性能、精度、效率、备件供应、安全、环保、能耗等指标,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另一方面,根据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更新换代、安全环保、节能的要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如应用PLC技术改造设备的控制系统,提高可靠性和产品合格率;在金属切削机床中应用数显技术,提高加工精度;在大型风机、水泵上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约电能。企业应编制设备的更新和改造计划,每年投人一定的资金,保证投资计划的实施,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并做好方案的论证、设备选型、竣工验收的管理。
6.做好特殊设备的监控和鉴定。影响质量的设备须制订合理的检验周期,如压力表等测量设备必须1年校验一次;对金属切削机床、冲压设备的几何精度检验与调整,一般应按照《没备完好标准》,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设备也必须有合理的检验周期,如起重设备必须两年检验一次;加强对污染物排放设备的监控,如污水处理设备、锅炉通风设备等;对一些与质量密切相关的特殊工艺过程的设备,如机械制造企业的齿轮热处理工序,其加工的产品质量缺陷往往在使用后才暴露出来,对这些工序的设备应进行工艺参数的及时监控
和鉴定。对这些设备的鉴定包括自行鉴定和第三方鉴定或权威鉴定,要制订检验、鉴定计划,做好标识、记录的管理。
7.进行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在企业的环境因素、危险源中,设备上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占有较大的比例。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危险源的辨识,可借鉴原《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设备参照“安全性评价检查表”所列检查内容及要求,进行逐台逐项检查、评价,从而编写出环境因素调查表、危险源辨识基础表,通过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重大危险源清单。
8.开展应急预案演习。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设备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提高防范、处置设备事故的水平和能力。对列人企业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的一些设备应制订反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应定期(如1年一次)进行演习,并做好演习的总结和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