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炼企业TPM设备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8945 次点击
颜文辉
(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交大——中条山研究中心,上海200030)
摘要:结合有色冶炼企业的设备配置特点,介绍本企业在TPM设备管理模式的实施、运行和控制过程中之具体措施,并总结阐述了TPM设备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有色冶炼;TPM;设备管理
前言
北方铜业股份公司侯马冶炼厂是国内第一家引进澳大利亚Ausmelt先进工艺技术的铜冶炼企业。工程由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1999年8月投产,其总体装备水平达到2O世纪9O年代国内先进水平。
为保证先进装备发挥作用并产生高效益,我们结合有色冶炼企业的装备特点,在本企业推行TPM设备管理模式。经过6年多时间的生产实践,使侯马冶炼厂的设备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1TPM设备管理模式综述
TPM设备管理模式(即全员参与生产维修的设备管理模式)是引进日本的一种先进设备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性。
1.1目标性
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标。TPM管理的目标即不断追求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TPM管理是通过对设备的六大损失(故障损失、工艺调整损失、突停和空转损失、速度损失、废次品损失、开工损失)和生产现场的一切不良因素实施持续的改善,努力实现“5Z”(零事故、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零差错)的目标,从而达到最佳的设备综合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达成“3S”(员工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满意)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1.2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TPM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系统的全方位和全过程。TPM把设备包括引进、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维修、改造、直到报废更新的各个阶段作为管理对象,涉及设备的各个子系统以及设备的每一个部件、零件,构成以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为主导的全系统生产维修体系。同时,TPM要求对设备环境、车间以至整个生产现场实行清洁化、定置化、目视化和文明化的管理。
1.3集合性
TPM管理由一些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活动内容组成,即所谓的TPM八大支柱:个别改善、自主维修、专业维修、初期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事务改善、教育培训。这些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各项活动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链与环。
1.4整体性
虽然TPM管理的每一项活动内容均可量化,各自具有其独立的功能,但是由于这些活动都是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它们几乎都难以独自充分发挥其效能,因此单纯追求某一个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使这些活动形成一个集合,统一于和协调于TPM管理的整体中,围绕着TPM管理的目标,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总体效应。
1.5开放性
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TPM管理处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大环境中。因此,TPM管理必将受到企业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人员素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和作用;同时,TPM管理状况也将作用和影响于企业管理及其它各项专业管理。由此可知,TPM管理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每~次输入、输出过程的完成,都应使企业管理、专业管理以及TPM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1.6全员性
TPM管理要求企业从最高领导到生产第一线作业人员的全面参与。事实上,对于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有色冶炼企业来说,仅依靠某个管理部门或是几个人的力量,无法把住质量关、成本关、设备维护关和安全生产关,必须发动所有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群体参与,才能使推进TPM管理工作的开展并持续下去。全员参与是TPM管理最基本的特征。
1.7动态性
对于TPM管理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挑战和新环境,TPM管理也应与之相适应。TPM管理只有始终处于动态的循环过程中,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综上所述,推行TPM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从整体优化出发,考虑各项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做好系统研究、系统规划和系统设计。
2侯马冶炼厂TPM设备管理模式的几点做法
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要付诸实践,尚需进行严密的组织实施及有效地控制,并且在实践中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侯马冶炼厂在TPM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和控制过程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2.1以5S活动为突破口,夯实TPM管理基础
针对人们对有色冶金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观念,我们选择了以5S活动为突破口,重点抓了三个专项整治:整治生产现场的“脏、乱、差”,以净化作业环境;整治设备的“跑、冒、滴、漏”和“脏、松、缺、锈”,以提高设备实物质量;整治厂区动力管网,以塑造全新的企业形象。“三整治”取得了三个效果:①强化了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营造了“人人积极参与,事事遵守标准”的良好氛围;②通过企业在短期内发生的显著变化,增强了员工进一步搞好TPM管理的信心和决心;③通过随时对生产现场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了良好的作业环境和生产秩序,为TPM管理的成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抓典型示范机台,带动一般,全面推广
TPM管理仅仅局限在5s活动的整治尚远远不够。我们采用“学习、对照、建典、推广、验收、巩固”的“十二字工作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机设备到大型机组”的循序渐进之推进思路,先后树立了风机房、水泵站、变电所、吊车、仪表控制室等16个典型示范机台,这些机台广泛建立与健全了区域TPM管理责任制,将隐患处理、润滑紧固、周期换油、维护保养、环境卫生等工作全部落实到人,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TPM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开展达标竞赛活动的形式,将典型示范机台的经验推广到全厂同类机台。另外,还将达
标竞赛活动与经济责任制和年终评选先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各单位“月创典型不停步,年攀先进新高峰”的积极性。
2.3坚持周例会制度,突出推进工作的计划性
针对各单位设备运行条件和技术状况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分阶段的推进方法,依据公司年度目标计划,每月制订《推进TPM管理月实施计划》。为了确保月计划的上传下达、贯彻落实、信息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在一个闭环的平台上运行,坚持了各单位TPM联络员参加的周五例会制度,并重点抓了三个环节:①抓分解,将月计划进一步分解细化为每周按天的具体推进任务;②抓落实,例会上逐项落实上一周推进任务的完成情况;③抓协调,协调解决各单位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理顺
了管理职责。目前,周例会已成为使厂推进TPM管理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和日常化的保证和纽带。
2.4建立健全标准化、模型化的点检定修体制,抓好整章建制
为了规范生产、点检、管理三方的责权利,将点检定修作为TPM制度建设的落脚点,在全面推广“以专职点检为核心,以运行点检和操作点检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点检模式的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对“点检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形成一整套系列化、标准化、模型化的按岗位和机台之全员参与的设备点检作业标准,并以此为中心,在全厂初步建立起“以点检为核心、以定修为重点,以大年修为辅助”的设备点检定修体制,确保每个员工有指标、有责任、有考核,实现了TPM重心下移到机台的有效管理。
2.5以录像曝光为手段,严格检查,落实整改
严格按照标准检查是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现场的有效手段。因此,制订了详细的检查推进计划,并在检查中遵循“敢于暴露问题,力求解决问题”的原则,采用录像的形式,每周制作问题点曝光录像片,于周一在生产调度会上播放,摆脱了以往单纯扣罚的做法,较好地实现了“三个结合”,即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检查与树立典型相结合。为了引导全员参与,还制订并实施了填报《周曝光信息反馈卡》制度,发动员工立足于本岗位和机台提问题、查隐患、抓整改、促转变,形成“录像、曝光、整改、评价”的“四位一体”良性循环。
2.6实施动态管理,做到持之以恒
坚持对TPM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动态管理。①利用周例会及时征求各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推进方案;②现场大量运用“推进TPM管理显示板”,使各个推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管理目标快捷、准确地传递给现场所有员工,同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时时动态更新推进工作的各类信息;③对于已达标设备,改变了以往星级设备挂牌终身制的管理方式,而是采取颁发验收证书的办法,对其实施终身管理,即规定车间每季度复查一次,厂每半年复查一次,并在证书上记录复查结果。这种动态的跟踪管理确保达标设备的管理成果得到了长期的巩固和提高。
2.7坚持以人为本,搞好教育培训工作
在推进TPM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始于素养,终于素养”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培训和引导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健全员工上岗培训机制和开展全员参与的岗位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广大员工的自主维修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征集成果论文、举办展示板巡展活动、在基层班组播放录像片、开展班前5分钟TPM理论学习,以及举办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表彰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广大员工对推进TPM管理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其中,营造了全公司的TPM大气候,为TPM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结束语
现代化的工业发展给设备管理维修工作提出了许多难题。面对挑战,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设备管理人员主张要用一种新的思想和观点来对设备管理维修工作加以重新研究,出路在于改革。许多国家的改革都以自己明确的理论为指导。例如英国提倡以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为指导,美国以后勤学(Logistics)为指导,日本则吸收了两者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全员生产维修(TPM)的观点,以此推动设备维修的改革。所以,应该结合我国有色冶炼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吸取上述理论的优点,创建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设备管理模式,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靳予鹰.现代设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范成光.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王振明.冶金企业设备管理培训教材(中册).鞍山:中国冶金企协装备分会《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编辑部,1998.
陈克兴,李川奇.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