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空管设备维护体系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2520 次点击
彭靖军
设备维护指的是为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而进行的看管、检查、保养、清洁、更换易损零件等工作,目是减少和避免设备不正常磨损、老化和腐蚀而造成的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提前或及时发现故障设备,做好防范措施i缩短设备运行中断时间,减少偶然因素的不良影响。
设备维护往往会跟设备维修的概念混淆,设备维护和设备维修都是设备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维修是指恢复系统中技术手段的规定状态及确定和评估其实际状态的措施。维修是在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的,而维护不论是设备运行中,还是设备在空闲状态或故障状态均可以进行。在设备管理上,人们往往重视设备维修,忽视设备维护。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概念被忽略,习惯上把设备维护包含在设备维修中,称之为事前维修、预防维修等等,造成许多人只听过“维修”没听过到“维护”的名称。二是技术被矮化,在早些时候设备维护工作技术含量较低,像机器表面清洁一类的维护工作一般由操作者便可完成,不需专门的维护人员。三是成效被忽视,与之相比,维修工作解决的是当前的问题,效果能直观地呈现,成绩能及时得到认可i而维护工作是维持设备的持续状态,若没有同类工作对象的对比和长期的跟踪,则工作成效难以评估。
目前状况
近年来,民航空管部门对设备维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组织上,已经成立有专门的维护部门,如中南空管局的监控中心、汕头空管站的运行维护室;技术行为上,由总局或地方空管局相关部门牵头的定期巡检工作,把维护工作提高到新的技术水平;管理规范上,总局空管局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维护规范》,使民航设备保障部门维护工作有了较为权威的专业性指导。但是,从民航空管系统的设备规模和安全保障的需求出发,目前维护工作尚有以下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足。因为设备维护往往被看作为
“可有可无的工作”,缺少对之技术的投入,因此维护工作在部分设备的管理上是空白,在整体的设备管理上是苍白乏力的。
(二)管理规范的缺位。各地设备保障部门在执行上级制定的规范时采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不一致,自行制定的规范在内容上千差万别,好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往往因为各地不同的运行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推广。
(三)独立性的缺乏。无论是在设备运行管理的实践过程还是在理论范畴上,维护往往当作维修的前延或后续,成为维修的附属品,在许多学术刊物上一般称为“事前维修”或“预防维修”,因此维护工作往往缺乏专门理论的指导。
(四)技术标准的匮乏。设备维护工作必须有技术数据的支持,同时也要记录有效的数据,作为评估分析的依据。目前,基层设备保障部门缺乏科学的数据作为标准,而且充分利用日常维护的数据作为设备维修决策的方法还没有有效掌握。
总的来说,因为对“大民航”发展缺乏前瞻性认识,所以对设备维护的独立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独立性不够,未形成必要的技术标准,也造成管理上乏力。
建立设备维护体系
当前,民航空管部门在设备技术上越来越先进,设备的构成由过去的电子管发展为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现在的网络化i设备管理上越来越灵活,机器由过去的分散安放和就近管理到现在的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设备保障等级越来越高,设备服务对象从程序管制方式向雷达管制方式转变,设备服务范围由点到面、近端向远程转变。因此在设备管理上,设备维护工作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首先,是空管设备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的要求。现代的趋势表明,良好的设备维护保养,能延长设备正常运行时间,大修可以大大减免,汕头空管站莱芜二次雷达,由于维护工作做得好,从1997年至今没有发生大的故障。其次,是空管设备在安全保障上的重要性的要求,在雷达管制方式或是在大区域管制方式下,运行中的设备容不得半点差错。若等设备出现了故障才组织抢修,那再强的技术力量也难以满足规定时间内修复的要求。
空管设备维护的实质是对雷达通信导航设施的良好运行的保证。这对于空管安全保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民航空管系统应在当前的设备管理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设备维护体系,使设备管理工作重心由以往的维修(事后维修)向维护(事前维修)转变。笔者认为空管设备维护体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
(一)设备维护的机构设置
在总局空管局和地区空管局要成立专业的设备运行维护机构,其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各设备使用、维护单位进行设备维护;二是制定维护保养标准和组织交流维护保养经验;三是调查维护保养的费用和影响设备故障的主要因素。
在各地空管中心(站)要有专门的维护单位和维护人员,来执行常规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作为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者,维护工作完成得好坏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故障间隔时间、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和运行完好率,有决定性的意义。专门的组织能使设备管理工作有连贯性,方便设备运行的长期跟踪,更好地对工作质量做出科学的量化评估。
(二)设备维护的量化评估
通过把设备技术指标量化、工作目标量化、工作结果量化,使上级管理部门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设备管理的实际,基层运行部门可以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备基础管理情况评估,设备检查和专项检测评估,关键设备年度达标验收评估。通过实施量化评估制度,能把设备保障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细分为中期、短期工作目标,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精确的工作计划,用于指导日常的设备维护工作:
1.研究零部件自然劣化周期,确定其使用寿命。
2.配备点检标准表格,定期点检。
3.设定劣化基准,以便及时取代劣化零部件。
4.在计算机软件、检测手段不断进步的条件下,设备管理从预知维护转入状态维护。
(三)维护的工作内容
传统的设备维护包括:保养、清洁、润滑、检查,对于当前民航空管设备而言,还应包括状态监控、数据记录、备件管理、简单维修(更换劣化备件等)。若按以运行设备作为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在线维护(对正在运行中的设备的维护)、非在线维护(备件管理、资料档案保管、数据整理和其他非正在运行的设备维护)。很显然,相对于空管安全保障来说,对运行设备的在线维护是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线维护工作必须做到按时、准点、到位,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有助于保证维护工作的实施。
1.维护规程明文化。由于维护工作的琐细,有些单位或组织习惯于用口头形式来传教、布置、描述维护工作的内容,技术人员往往根据自己对设备的理解或经验来执行维护工作,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维护规程既是管理上的需要也是技术上的需要。
2.维护现场可视化。在人们通过“五感”感知事物过程中,有60%以上的行动是从“视觉”的感知和提示而进行的。因此,充分利用“视觉”的影响,使要求、状态、方法、进程、规则以可视方式传达到每一个维护的员工,使员工容易明白,易于遵守,易于比较,易于接受。让信息一目了然,在员工中形成印象,达成记忆。维护现场可视化使管理更加透明,更简明、易执行,使潜在的问题显露化。
3.维护结果数据化。结果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过去,我们一般定性的较多,其缺点是相同的情况而结论会因人而异,可信度较差定量的好处是明显的,容易采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分析、比较,所以维护的结果应尽可能地数据化,通过广泛的计算机的应用提高维护的技术水平。
4.维护记录形式表格化。通过设计合理的表格,使维护内容重点突出,过程有序。
(四)维护的技术性
提高维护的技术含量包括提高维护技术水平和维护管理水平两方面。
1.维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早期“看护”的水平上,维护设备的过程同时可看作是人通过与机器的接触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接触”当然是点越深、面越宽学习效果越好,这效果又正反馈作用于下一个接触过程中。一般来说,维护的技术分类包括:机械维护、电气维护、电子维护、状态监控。笔者认为,民航空管部门应该根据设备维护的技术难易和责任轻重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再分别规定相应等级的持技术执照、技术职称的维护人员来承担。这样既可以规范维护工作,又可以使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从而提高维护工作的技术水平。
2.一个成功的维护管理体制,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提高整体效能,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其主要方面为:
(1)组织及功能涉及人员、组织与工作安排、联系与协调、技能、选择与培训:还涉及维护规则与方法。
(2)维护计划与执行涉及计划、操作、记录结果、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
(3)信息系统涉及各子系统,如紧急处理、故障控制、日常维护、检查控制、备件管理还涉及规则、规定、软件、硬件、网络以及与外部的连接、公共数据的管理等。
除此之外,民航空管部门应加大对设备保障基层管理者的培训培养力度,维护管理人员应能做到:组织与设计,给出目标与策略,以保持必要的设备可靠性、减少安全成本;指导和训练技术人员正确使用、维护设备,并明白其中的道理;过程控制,对设备系统使用、维护的各个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加以控制,不断改进策略、系统和组织。
(五)设备维护组织的运作形态
维护的策略一旦决定下来,就要靠一含良好的维护系统和组织了。然而维护组织的形式、大小应可以由各空管单位灵活决定,基本形式有:
1.自主方式各空管单位自己建立设备维护团队,这应该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方式,民航空管安全的需求是这一组织存在的重要基础。
2.外援方式上级设备保障部门、专门设备维护单位的例行巡检、设备生产厂家技术支持等等,这种方式会慢慢增多。
3.外包方式承包给民航空管系统外的设备管理组织进行维护,这一方式还较少,但是对于一些稳定性好、备用手段充足的远台设备设施,出于减少人力、节约时间、控制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也可以适当地采用这一方式。
总之,设备维护工作是非常基础的设备管理的执行过程,是民航设备保障目标的具体落实过程,它对设备运行保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设备管理体制是把保障设备的合理运行,即维护保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维修放在第二位。笔者希望把设备维护提出来独立地研究讨论,以提高设备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