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认识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7673 次点击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GDP连续多年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是也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整体素质较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工业结构和布局不甚合理。大部分企业主要聚集在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投入较高、产出较低、资源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来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规模急剧扩大,高耗能、高耗材、技术含量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安全生产也进入事故多发期。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上也可知道,国民生产人均收在1000—3000美元时,生产事故达到高峰,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生产事故将不断下降。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多万起,死亡12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2001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73起,一次死亡10至29人的特大事故587起,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500亿人民币,相当于GDP的2%,经济损失巨大。
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安全投入占GDP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高达3%以上。其原因是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和部分私营企业设备老化陈旧,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危险部位多、分布广,生产条件简陋,安全设施不到位,安全保障能力差。另一个原因是无力投资,如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前些年煤炭行业经营亏损、资金极度紧张,许多国有煤矿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下去,没有资金增加安全设施,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账高达500多亿元。三分之一的设备需要淘汰,有的煤矿至今还在使用50年代前苏联生产的风机和绞车等关键装备,没有瓦斯检测监控系统和瓦斯抽放系统,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而另一些企业则是认识问题,他们认为市场竞争风险远远大于安全生产的风险值,一谈到安全投入就认为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为了获取暂时的高额利润,不愿进行安全投入,设备带“病”运转,强迫员工冒险作业,从而埋下重大事故隐患。
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部分企业由于改制,大量精简机构和减少人员,必要的机构和人员都在精减之列,安全管理机构也不得幸免。改制后的企业,不再专设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环保、保卫、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放在一起,淡化了安全监管工作,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甚至身兼多职,无精力去抓安全生产;而且人员的专业素质、学历普遍较低,甚至把老弱病残人员放在安全生产监管岗位。小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更突出。
政府各级安监机构建立时间短,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尚有部分地市县没有安监机构,我国安全监管人员大约4.5万人,而作为安全生产监管重点的煤矿就有2.6万个,和国外比较有很大差距,如英国国家安全卫生执行局有4000多名工作人员,荷兰三个安全部门每个都有1000多人。
《安全生产法》虽然颁布实施4年,但部分配套措施尚不健全,安全监管机制不尽完善,法律适用对象和范围等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完善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对于企业来讲,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没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及企业体制变化、工艺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变动等情况及时修订,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只能糊弄上级部门的检查。安全管理科技含量低,特别是私营小企业,根本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管理混乱,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无视国法,违法乱纪,一味的追逐经济利益,忽视安全,要钱不要命,经济效益的增长掩盖了制度混乱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等同重要的位置,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安全发展”指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前提和保障。这就包括经济发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态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人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相辅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障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三大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事故与职业伤害使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劳动力受损,而搞好安全生产是人力资源稳定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充分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和动力,只有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
安全生产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活动是人们经过劳动的物质转换活动,而生产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类的事故隐患,排除事故隐患,遏制事故发生,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安全生产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效益,不象普通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不发生事故,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开展和连续进行。
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受到结构、体制和环境三大因素的制约,而安全生产是影响环境因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安全生产在市场竞争中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砝码,良好的环境因素可以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充足的资金、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欧美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制裁,其中安全卫生方面的限制和标准,也影响我们参与国际经济领域的活动,安全和谐发展对于开发国际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经济不发展,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难以维持,员工的基本保障就难以实现,安全投入也无从谈起。在我国前期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安全投入不足也是基于经济效益不佳,资金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发展了,企业效益好了,就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安全投入来保障安全设施完备先进,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所以说经济发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根本保障,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还要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应该是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劳动者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短暂的局部的发展。
科学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安全发展,安全发展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将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三个重要文件中,安全生产被提到了一个极端重要的位置,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制定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计划,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体系,与经济发展一样使安全生产实现量化考核,纳入政府、企业和干部业绩考核内容,真正实现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