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8714 次点击
张维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标
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水平在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管理理念逐步成为各大企业追求的目标。对于石化行业这样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企业来说,随着企业结构的变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新型的适合企业现状的管理方式就成了企业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对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技术手段的需求在这些大型企业里也显得更为迫切。在此前提下,企业信息化就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加强对企业的控制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生产控制及实时控制过程的信息化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形成满足各项工作需要的信息体系,实现企业的新型工业化。
二、吉化石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
通过前期详细审慎的论证,并通过对韩国SK公司等单位信息化实施情况的走访调查,吉林石化(以下简称我公司)于2005年底决定开展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006年初,我们专门成立了设备管理信息化项目小组与软件提供方海顿公司的项目人员一起完成了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根据我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并结合软件产品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最新技术信息,在2006年4月份提出了《吉林石化公司设备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最终明确了我公司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经过近半年的开发设计吉林石化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雏形构建完成。2006年10月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运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经过和工厂的反复探讨,结合各级用户的反馈意见。海顿公司对系统进行了功能修改,最终形成符合我公司管理实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系统调整稳定后,在12月份进行系统上线试运行,经过2个月的试运行周期以后,系统运行稳定,大部分功能在2007年2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并稳定运行到现在。
三、系统功能重点
作为化工行业的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应围绕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和行业特点来进行设计实施。我公司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对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1.设备基础信息管理
作为设备管理的基础来说,完备翔实的设备信息对设备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设备管理系统中,除了对设备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之外,还包括设备的技术参数信息,设备的维修档案历史,设备隐患有记录以及设备相关技术文档等信息。通过设备档案管理,把设备和系统中各模块相关联,把设备档案作为一个设备的信息汇集中心。用户在查看设备信息时,可以查看到设备个方面的信息,随时了解设备运行状况和历史。
2.设备检修项目管理
设备检维修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点,设备管理部门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都是围绕着设备检维修。而保障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设备检维修。同时各种费用的发生,也来自于检维修,所以在系统中,设备检维修是系统的重点和主线。在系统中,除了管理设备检维修之外,还涉及到与检维修相关的设备基础信息维护,设备所用物料维护,设备检修计划管理等相关内容。
3.设备维修计划管理
作为连续化生产企业,多数检维修工作都是计划性维修,每个月都要有相应的检维修计划上报,所以在系统中设置了检维修计划的管理,除了管理检维修计划外,系统还实现了计划到工单的自动转换,检修物资计划的自动生成等操作。
4.设备维修费用管理
通过对检维修过程的跟踪管理,系统自动形成相关检修费用的汇总统计,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开发设计了相应的结算入账管理,更进一步地明确检维修费用的发生情况。通过科目的设置明确费用发生的方向,通过预算的设置明确检维修费用和实际发生情况的差异。
5.设备备件库存管理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备件管理也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的备件库存能够有效地减少库存积压,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的流动,所以有效地备件管理在设备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备件管理中,首先应明确备件的类别和物料编码,其次要有备件的库存管理及出入库管理,通过跟踪备件的消耗情况和到货情况,自动更新备件库存。通过备件定额管理,自动形成库存冗余和库存短缺的提醒。
6.查询统计报表管理
一个好的系统,离不开方便的查询机制和完善的报表支持,在我们的系统中,也同样提供了这些功能。在每一个功能模块中都有相应的查询界面,并且查询条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定制。栏目设置功能方便实现数据的统计汇总,同时可以进行不同图表的显示。对于一些复杂的报表,可以通过相应的报表工具直接设计,挂接到系统平台上。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角色
首先应该明确,企业是信息化过程的参与者,其次还要明确,企业也是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主导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协助软件提供方进行相应的实施工作外,还应当让软件提供方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引导项目实施成员按照企业发展的既定方向前进。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项目负责人应主动推动项目前进,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作为项目负责人,企业方的项目经理是最有发言权和能力去推动项目实施进度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双方协作的工程,在企业推动项目进度时,也少不了软件提供方的配合。实施进度越快,实施周期越短,对企业来说影响越小,其效果也就会越好。
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领导的参与
企业领导是企业发展前进的舵手,任何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参与。
领导能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这点对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结果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方向的项目,都是失败的项目。
领导有能力推动整个项目的实施前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存在,通过领导参与制度,可有效克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阻力,加快实施进度。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彼此协作,这时候需要领导出面作相应协调。
在系统整体设计时,离不开领导的参与。领导最熟悉企业管理,熟悉工作重点,领导从整体上对企业的把握,反映到系统中就是很容易实现对系统整体功能的把握,突出功能重点,符合实际需求。
3.领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展示应有的魄力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把现有纸面工作转为电子化。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或软件,都含有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这些管理理念或方式可能会和现有的管理制度相冲突,这时候作为企业领导,应该有抉择魄力,应该有推动企业体制变革的魄力。
任何一个好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推广一种理念,推广一种抽象出来的更先进、更紧凑的一种管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对现有管理制度造成冲击,这时候企业应该有魄力去化解这些冲突,推动新的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4.企业要有与信息化建设相对应的规章制度
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迈向规范化的前提,是企业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的保障,是企业全体人员统一认识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持续推进的保障。因此,企业信息化各项制度也正如其他的管理制度一样,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定与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易于执行。这些规定与措施对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进行规范,实现对信息化建设与各项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
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的有效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要做好面向组织的管理制度,包括面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组织结构设置与运作制度、人员培训与知识更新制度、一般性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纪律、考核与奖惩制度等;二是要做好面向软硬件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硬件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维护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资源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制度、计算机软件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软件维护管理制度、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等。
5.要注意新系统与企业已有系统的信息共享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新上系统和已有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出现。在企业中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应用系统,甚至同一部门内部根据专业的不同也会分为很多单独的应用系统,通过这些应用系统,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这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前的这种互相独立的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需要,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集成机制。在做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候,应该有相应的方案,解决企业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6.加强新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培训
信息化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必须人人参与其中。由于人们所处“角色位置”不同,每个人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对信息化的的理解和态度也迥然有异,因此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要针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内容的培训。
培训不仅要使其了解采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管理模式和系统的运行方式,学习系统运行中蕴含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积极主动地反思现行的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
7.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硬件和安全
信息化建设要求前期工作要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但最终目的还是使用好。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硬件是骨骼,软件是信息系统的肌肉。只有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下功夫才能保障企业信息系统运行好、管理好和维护好。在信息化中的硬件,首先要根据实际的运算量、访问量和数据量,确定服务器的配置,争取使得服务器能在最大负载的情况下能够稳定运行。其次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因为在系统中,各用户数据是通过网络互相联系在一起的,顺畅通达的网络,使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在此,就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服务器配置上来说,除了有性能强大的硬件支持外,还要有功能强大的软件支持,应用服务器性能要足够强劲,能满足大用户量的访问,同时系统中应该有相应的防火墙、杀毒防毒软件,保证服务器的稳定运行。
8.企业信息化系统要有自己的运行维护小组
企业信息化系统初期实施由软件提供方完成,但在实施结束时,企业应该培养起来自己的系统实施维护小组,应付系统的临时错误和以后的功能升级。
任何公司的实施小组不可能永远在现场为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出于系统长期的维护考虑,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系统运行维护小组,对系统的变动和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同时在以后根据需要进行新功能的开发。
9.系统的二次开发扩展性
系统功能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同企业的管理变革同步进行。因此,在信息工作日常管理中,既要及时调整系统与企业组织结构、日常管理保持一致,又要深入钻研,立足自己对姿态功能进行二次开发,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不单单是一个软件,而应该是一个平台,除了有丰富的系统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很少的代码量实现功能的扩充和二次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技术也已经发展成熟,并已经在企业中付诸实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海顿公司的软件平台。
10.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风险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点需要注意的以外,还应该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风险。所谓风险主要是指可能会阻碍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因素。
最常见的风险是企业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方向,实施之后会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的不停变换、系统功能的不确定性也是项目实施失败的风险之一。
再者就是人员的风险,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因人员的变动而带来的项目延期.也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还有就是在规范化企业业务流程。统一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预期的阻挠,也是项目实施中的风险。
以上这些只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风险,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会出现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作为信息化进程的负责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应该具备预知风险的能力,在风险出现之前进行规避。同时,在风险出现之后要有应对措施去化解。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