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机械生产管理的一些方法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0978 次点击
结构化特点强,不等于自然而然就能掌握生产规律。比如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偏差,超量库存多,计划跑不好,等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但结构化特点强,为探索问题及其由来,提供了基础。实验设计就是最好的探索、筛选工具。恰当运用可以最大限度不影响正常生产。
为此首先要有解决问题的路径,分步骤进行:
一、分类,筛选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流量图等的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梳理:生产效益效率损失表现在工艺时间长、间隔时间长。再细分,还有具体原因;具体原因又是由不同情况形成的。
1.工艺时间长:
效果明显的改进方向有两个,一是改善正常运行时间;一是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改善正常运行时间可以用DOE,包括①工艺特性合理化。利用生产结果,筛选关键因素。这需要技术背景和经验。②工艺的分散程度。工艺控制(比如过程能力指数Cpk)不是简单的套用图纸公差。③冻结工艺的各种变化。比如给出操作对照表,标准化操作,质量策划等。等等。上述因素,一开始可能不清楚,通过探索和实验方法,可以做到准确的控制(范围),降低缺陷数。
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效率,可以用DOE确定一套良好的量化标准,监督设备非正常状态,执行预防为主的设备维护制度,合理确定备件数量等。
另外,还有缩短换产时间等。
2.间隔时间长:
其中突出的是设备利用率和排队等待时间的矛盾。比如“在规模较小的民营工厂里,设备总效率比较高。”但由于搞不好生产计划和控制,结果是原料、在制品和成品库存严重超量,总效益还是低。事实上,这个矛盾不解决,MRPⅡ所期望改善的库存超量的目标只能有限度的实现,提高交货准期率也是有限度的。
为了解决这类生产运作的顽疾,除了与接单部门合作,建立一套有缓冲机制的生产运作体系外,DOE可以发挥很大作用:①数量。一是压缩数量,一是投放数量合理。提高产品合格率,可以减少加投量和返工量;投放数量合理就是要达成输入和输出间平衡,在设备利用率和排队长度间取得平衡,既减少了库存量又不降低设备开机时间。②时间。生产周期、提前期到底要多长,是影响偏差的关键因素,如何确定需要一整套方法。
之所以对工艺时间、间隔时间、生产周期分析,因为他们基本覆盖了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通过仔细分析流量图,可以看出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又依赖的内在联系。借助生产-供应链等,可以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比如,通过整个生产供应链分析,就可以看出哪个环节是最严重的瓶颈。假设,在生产线上有三处可以通过快装快卸来提高设备效率,解决时应先从最严重的瓶颈着手,而不是此前的环节。如果先改善此前环节,势必造成更多的积压。其次关注焦点是波动。
了解本企业的各种效率需要测量,并能察觉不少问题。比如工艺时间只占到生产周期的20%以下,常常令管理者难以相信。可见改善的余地有多大,改善的方法有多重要。
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方法。
上述分类筛选中,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改进产品质量,谋求从工艺技术上改进。而改进目标和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随着问题不同而不同。这时利用不同的DOE方法、工具,逐步深入。先要找到影响关系(定性),再分析数量和离散度等(定量),过滤出主要原因、次主要原因,最后按照新标准生产。另一类是为了缩小生产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偏差,谋求利用生产结果,使计划参数逐步准确。这类问题有固定的结构关系,需要反复做定量工作。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工作量。
例如,便携式发电机的发动机生产改进,一是要改变总装后发动机的全检,费时费人;一是总装前,要求零部件齐套,保证生产进度。
全检改抽检,除了确定抽检比例外,零部件还需要保证在互换情况下的配合性质一致。为此,要确定目标、确定影响因素。之后,有些零件的公差控制可以按照四分法处理;有些要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仔细分析,确定合理的控制标准(如Cpk的参数),而不是简单套用图纸公差。这些因果关系,随问题而变化。比较发动机和汽车悬挂系统,从工艺技术上改进,其问题的逻辑结构关系不一样,需要做一整套的确定目标、查找因果关系、确定控制指标、确定分散程度等工作,才能达成改进的目的。
而零部件齐套,则是从物流矩阵入手,确定生产中的最早完工时间/最晚完工时间,以及影响因素。这里关心的是工作中心(而不是考虑车、铣、磨、焊、热处理)。关心的是怎样可以做到输入输出平衡,设备利用率和在制品库存平衡(而不是考虑加工还有多少改进的余地)。关心的是批量和时间,关心偏差怎样才能最小。首先做到在目前条件下,零部件齐套,或者最大限度的齐套。进而,再改进不利于批量合理、投放时机合理、批量分割合理等的因素,使最早完工时间和最晚完工时间的差距缩小。而在离散型生产中,为缩小偏差所做的工作,问题的结构关系类似。不必管是用什么设备加工,加工的是轴、套、还是弹簧。只须根据生产系统确定的物流矩阵,通过恰当的方法,确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数量与时间关系。
三、巩固,对已经取得的改进效果,防止反弹。
质量提高了或者计划更加准确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我们希望的是稳定,防止反弹。所以进一步还要完成:①确保主要的影响因素受到严格控制。②消除外部因素的影响。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