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口设备的管理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2421 次点击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口设备不断增加。第三次工业普查表明,我国企业的进口设备已经占相当大比例,这些进口设备一般是企业生产设备的精华,是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据调查有些企业的进口设备运行仍不很理想,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尽管随着企业不断重视进口设备的管理,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在提高,但进口设备故障停机率高、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仍很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维护技术力量跟不上,有的缺少技术资料、备品配件等,但归根到底是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所以做好进口设备的管理非常重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对于维护好使用好进口设备,促进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使先进设备发挥最大的效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此就进口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证体系谈谈认识与体会。
二、高度重视进口设备有前期管理
进口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调研、选型、安装、调试与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将为以后的设备使用与维护奠定基础,特别是技术人员的培训将是这些设备能否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关键。由于进口设备正朝着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系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广泛采用计算机、微电子、PLC、CNC、光栅等高新技术,是光、机、电、液等先进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对设备操作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外设备制造厂家培训,熟悉、掌握和预验收所引进的设备非常重要,如果培训了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那么对进口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检修就会得心应手,使进口设备发挥出最大效能。同时设法保证这些人员岗位的稳定也非常重要。
三、做好原始资料的翻译与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原始资料对于进口设备的管理、维护及人员的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台进口设备的随机资料都要移交到设备资料管理处,并组织人员翻译,在认真筛选后归档,然后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同时还要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出国验收人员一起将译稿进行校对,将不规范的地方都更改过来,并将因外高工作疏漏、或有意设障而错漏的控制原理图、故障分要等补齐、更正。这对今后设备维护保养、备件选购等都很重要。
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对进口设备的全寿命管理至关重要,对每台进口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卡片与备品配件清单,把设备的使用和故障情况进行认真记录,建立规范的档案制度,就能为以后的管理与维护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能对分析设备运行情况,研究改进进口设备管理与维修对策提供方便。
四、建立新的进口设备维修制度
我国传统的维修体系是采用集中维修体系,由设备部门负责全厂的设备维护,这种体系易发生互相推诿现象,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影响维修效率。建立机(包括润滑)、电、仪、操作人员四位一体的新的维修体系易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新体系下,机、电、仪、操作人员成立班组,隶属于生产车间领导,这样,由于各工种同属一个部门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就迫使各工种对进口设备进行钻研,吃透各技术细节,迅速提高技能水平,同时能密切配合,在进口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快速判断并迅速解决,把故障停机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着眼于“强保养,零等候”,以“强保养”为前提,制定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各项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基础,保证进口设备的故障及时处理。
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PCM)体系,搜集丰富的数据资料,组织设备维修需求的PCM分析与改进分析决策,通过优化设备的使用、维修、改进、更新各个环节,以最低的费用实现进口设备的维修与改造。
五、加强进口设备现场管理
保证进口设备安全、稳定、有效运行,必须做好进口设备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主要是指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管理和润滑管理等。进口设备使用期限的长短、生产效率和工精度的高低,虽然取决于进口设备本身的结构和性能的好坏,但也取决于其使用和维护情况。所以必须对进口设备实行特护管理,减少进口设备的人为劣化,减少因缺乏保养而造成的停机。加强进口设备润滑管理,建立进口设备用油的技术资料与技术规范,贯彻润滑“五定”和“三过滤”的管理,并定期检查、定时监测进口设备的润滑状态。
大力推行5S管理,使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觉得自已在工厂的现场管理中是一个管理者,在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每一个阶段都导入了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确保了制度的长期性和严肃性。与此同时建立全员生产保养(TPM)体系,提高员工素质与设备效率,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传统的单纯依靠设备维修部门来做好进口设备管理工作,已很难适应实际的需要,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TPM体系,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促进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只有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整合到现场管理中来,才能保证设备的清洁,保证作业的规范化,保证生产的顺利运行。
领导重视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各级领导要对进口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负领导责任,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进口设备管理制度,对现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进口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坚持进口设备巡检、交接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要“四到现场”,即设备管理到现场、设备检查到现场、设备工作协调到现场、设备问题处理到现场。
六、强化进口设备备品配件管理与国产化工作
备品配件的供应是保证进口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但这些备品配件往往在国内不易购到,很多还必须进口,而进口备品配件存在着很多问题,台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等,这也正是很多进口设备长期停机的原因。所以做好备品配件的管理与国产化,对于降低成本、保证进口设备正常生产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根据经济合理、集中管理原则加强备品配件的计划管理
建立集中管理的备品配件仓库,维修人员与管理人员要互通情况,实行专人专项管理。根据历年的消耗情况,实行“3A管理”,即按照设备、部件和零件在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及运动方式上承载的负荷多少、运动频率的高低,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程度的大小,即按照其重要性、关键性而确定的一种等级排序,最关键的即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据此,我们把进口设备分为A、B、C三类,然后再把部件分为A、B、C三类,最后再把备品配件分为A、B、C三类。这样就划分出AAA到CCC共27类具有不同关键性等级的备品配件。实现关键的备件不短缺,不重要的备件零库存,使备品配件管理逐步进入一个规范化、动态的良性循环。
2、根据实际情况,寻求多种备品配件国产化途径
对于本企业能够加工制造的,组织攻关组,进行研制,充分发挥自已的能力,依靠自已的力量进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对于自已不能制造的,而国内其他厂家能制造的,组织人员全面考察这些厂家的产品类型、生产规模、技术力量、生产和质量管理情况等,从中选取合适的厂家进行协作配套。
要敢于利用新技术,自主开发创新,避免“复制古董”,对备品配件进行国产化。因为有些从国外进口的备品配件技术上已经落后,有些在使用中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缺陷,利用新技术把一些备品配件国产化,不仅解决了备品配件的供应问题,而且可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掌握核心技术,同时还能提升进口设备的内在品质。
对于国产化工作各方面要密切配合。首先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国产化工作技术难度大,风险大,工作复杂,各级领导必须进行组织协调。制造者、管理者、维修人员、操作人员都要密切配合,样件制成后各方面要协作进行试用,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只有这样国产化工作才能成功。
七、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采用计算机对进口设备进行科学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国内企业逐步开始使用计算机进口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但仍有些企业只注重投资购买高性能的进口设备提高生产率,却忽视科学管理,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仅有先进的设备硬件,而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很难产生出最佳的效益。
计算机辅助、网络化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计算机集成状态维修信息系统的研究,将带来更多的先进维修方法和管理模式。在企业进口设备管理中推广应用软件,如EAM(企火球资产管理系统)、CMMS(计算机化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无疑将使进口设备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