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探讨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0197 次点击
黄焕彬
(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文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特点、原则、制度进行阐述;介绍了现代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工作;模式
随着近几年来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级公路施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就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机械化大生产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效能,对程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何管好、用好、维修好工程机械是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尤其应在如何抓好设备维修这一重要环节上下工夫,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为此,笔者就工程机械工作的性质、特点、指导原则、制度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或个人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而是通过综合的技术措施,使设备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的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降低成本。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广泛的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公路建设主要分为旱季施工和雨季施工。在旱季施工期间,各工程项目都要求大干快上,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增加了工作难度。为了有效利用作业台,减少设备故障率,应有针对性地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配件供应、检测手段、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进行合理地组织。在雨季,由于施工条件限制,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机械进行系统恢复性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它是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人员来完成的。这些集中进行维修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用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但却对维修质量带来不利因素。由于维修人员的技能、责任心以及机配件、装备工艺等诸多原因,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以实现维修质量目标。
二、工程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地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它应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工程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术,忽视经济管理。一些在高成本状态下运行的机械是否还有维修价值,管理者模糊不清。我们应该把上一年的维修工单找出来,把相同类型者归并,然后利用主次图排序,把这些不同的维修工作所消耗的成本、停机造成的损失、有效工作时间等进行统计,作出相关的流程图,找出合理的维修方案。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的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能够尽快适应现代化的维修要求。
三、工程机械维修制度
在很多路桥施工企业中,工程机械维修制度是以“计划预修制”为主体实施的,各种不同设备的保养、修理周期结构和间隔期是确定的。在这种“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设备磨损规律而制定,是前苏联设备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几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机械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工程机械制造水平和使用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进而机械的周期使用寿命延长了,但原有制度规定的保修类别和间隔周期却一成不变,使得保修周期与机械实际状况不相一致,增大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近年来,被广泛推崇的“预防检修制”的基本思想是“定期检查,按需修理”。根据工程机械的实际技术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来控制维修级别,这种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计划预修制”中僵化的强制性修理。由此看来两种制度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在面对两种制度时要认真结合实际,根据人员构成、维修能力的强弱、维修机具装备及机械自身技术状况一并考虑,既要做到最大限度地追求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又不会有漏保漏修的现象出现。
四、结束语
以上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对工程机械维修工作提出的一些看法,今后将会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并且不断加以完善,加速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