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设备管理初探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24970 次点击
龚明阳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338000)
摘要:本文从管理机构、投资理念、管理方法、检修方法、管理心态等几个方面对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设备管理
一、设备管理机构设置
1.创业初期,投资者亲自管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私人投资办实业者首先考虑的就是厂房和设备,首批投入的资金也是用来购置厂房和设备。所以投资者十分注重自己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特别是创业初期,几乎所有的私营企业都是老板亲自管设备,他们对设备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一套自己的设备管理模式。只有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才会设置少量的设备管理人员来协助老板“打理”设备。
2.设备管理人员少而精,且一人身兼多职
尽管壮大后的私企设置了设备管理人员,但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一人要身兼数职。所以一专多能的技师、机电一体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懂理论会动手的“灰领”阶层在这些企业特别受欢迎。可以说,非公有制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比国企的设备管理人员能“干”多了。
3.极少设置独立的设备管理部门
中小型私企多数不设置独立的设备管理部(科),设备管理人员常与生产、技术部门合属办公,个别企业还将聘用的少量的水电维修人员安置在行政后勤部门;备件加工采购业务则安排在供销部门。
二、设备投资理念
1.注重投入产出比。私人掏钱办企业,没有“领导项目”、“形象工程”,也没有大小会议的反复论证,却经过了决策者的深思熟虑,他们珍惜投入的每一分钱,期望自己的投资能贴近市场,一矢中的。
2.早期投资能多简单就多简单。绝大部分企业早期创业时都是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设备能做就不买,厂房能租就不建。千方百计先把产品做出来投人市场,以验证决策的正确与否。
3.后期改造能多先进就多先进。一旦市场前景看好,他们就迅速“鸟枪换炮”,改造设备,更新技术,不断用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几经改造后,他们某个单项生产设备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往往站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前沿。
4.个别小企业座落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之外,早期创办时一味追求“少花钱多办事”,企业规模扩大后,供水、供电、排污系统不堪重负;初建时的厂房过于窄小,随着设备的增加,往往见缝插针,影响通风、采光、消防和安全。
三、管理方法
1.管理者以巡视为主,提倡“走动管理”
私企的设备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他们管理设备的主要方法是巡回检查,走动管理。通过在现场的走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板不欣赏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动口不动手”的“理论工作者”。所以,每天1~2次的巡视现场是设备管理者的主要管理行为。
2.操作者以润滑、点检为主,谁使用谁维护
私企绝大部分是计件工资制,操作者的收人高低往往取决于设备的完好状况。所以操作人员会尽自己所能维护好自己操作的设备,“开机前润滑,运行中点检,停机后清扫”是他们维护设备的主要内容。
3.设备出现问题,外聘检修人员
常聘的设备维修人员平时主要是维护本企业内部的风水电气系统和空调、电梯、运输、起重设备。对主要生产设备他们只是进一步确认已发现的问题临时聘请外面的专业维修人员来检修。
四、检修方法
1.不坏不修,不用不修,没空不修,没订单不修
他们基本上没有设备预修制度,都是临时抱佛脚。做得好的企业会利用春节放假期间对设备进行一次修整。绝大部分小企业都是设备能开就不修,暂时用不着的设备先不修,活忙的时候没空修,没活的时候不想修。
2.小修可以接受,大修不如更新
由于没有设备预修制,也没有自己的专业维修人员,往往是“小洞没空补,大洞没法补,最后索性不去补,趁机换件新衣服”。
五、管理者的心态
1.老板通常只关心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不给管理者下达具体的设备管理指标,所以管理者不必追求设备运行的经济技术环保指标,出现设备事故只处罚,不分析。
2.没有上级部门检查,没有行业评比,也没有横向指标比较,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为自己的“饭碗”,不用做给别人看。
六、存在问题
设备的《安全操作》、《维护保养》、《检修技术》三大技术规程不齐、不全、不规范。
1.管理方法、点检手段原始,基本依靠人的感觉来判断设备的故障,极少购买现代化的点检工具和诊断仪器。
2.人员流动性大,青工多,正确使用维护保养设备的经验不足。
3.很少订阅相关专业杂志,许多国企已经走过的弯路他们还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