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工作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8577 次点击
【关键词】设备管理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将依据“公司法”逐步对现有国有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使企业逐步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当前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设备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值得设备管理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必须强化设备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的观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没有充分自主权,设备选型、更新改造、折旧方法、甚至设备管理制度,都由政府有关部门包办。设备维修也缺乏经济效益观念,把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割裂开来,设备维护费用投入不足,设备失保失修,或者更新缓慢、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应建立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经营者——总经理,必须对设备投资者——股东负责,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实现设备的保值增值。经营者应当建立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对设备进行从规划论证、购置、安装调试、使用,到更新改造、报废全过程的一生管理,追求最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同时,应把设备的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处理设备的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的关系时,对企业来说,应把经济性放在首位,技术性应服从经济性。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要改变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一味追求技术先进性的作法,使设备管理工作真正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
二、应采用和国际接轨的、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
管理科学化,管理方法和国际接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标志。现代设备管理包括了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在设备综合管理方面,要对设备进行一生管理,对设备各个阶段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寿命周期费用档案,追求最佳的投资效果。在维修管理方面,要推行全面生产维修制度。要积极采用先进可靠的设备诊断技术,开展以状态维修为主的预防维修,尽力减少过剩修理。有效地组织一线设备人员开展TQC活动,进行设备的改善性维修。在现场管理方面,开展以“整理、整齐、清扫、整洁和文明”为内容的5S活动。要加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设备管理决策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设备维修信息系统、设备配件信息系统、技术标准查询信息系统、设备技术状态评价系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设备、备品配件采购,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价值大的项目要采用招标、议标方式。要积极推广应用“三新”技术,大力开展设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收技术人员参与设备管理决策,激励技术人员技术创新,使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先进技术的前沿,保持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和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装备。要建立科技贡献奖励制度。科技人员的经济收入要与其为企业创造的效益挂钩。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给予重奖,并鼓励将部分奖金转作股权。
三、重新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
设备管理指标体系是反映设备运用和管理水平的信息。企业应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新构建设备管理指标体系。要建立真正反映设备运用状况的设备统计指标,准确反映设备的待机时间、开机时间、故障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以及设备的生产效率、生产量;要建立设备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包括设备完好率、故障率、可利用率等;建立设备维修管理评价指标,包括设备维修时间、维修次数、维修人员工时利用率与维修质量等;建立以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为目的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统计与评价指标,对设备一生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设备安全性、环保性评价指标,包括设备诱发事故次数、综合安全性评价、排污、噪声等环保指标。另外,要建立设备保值增值评价指标,包括设备新度系数、设备净值计算与分析等,以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设备管理水平和设备资金投入情况。在构建设备管理评价体系时,企业应根据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设备统计指标体系。设备统计指标建立的目的是真实有效地反映设备的投入产出情况和设备对于企业市场竞争的贡献能力。
四、有效利用设备管理的社会资源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备管理要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化协作,以降低企业的设备维修成本。具体说来,企业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力量,实行设备终生保修;就企业专用设备、专业化维修项目,委托社会专业修理厂进行代维代修;与科研院所合作,对设备技术状况进行分析诊断;企业也可根据生产需要和生产特点,对某些设备租赁使用。同样,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设备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以提高设备管理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