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与设备工程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28969 次点击
倪东生
摘要:在信息与知识经济社会,创新是社会的主题,所有致力于经济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都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本文简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背景,从创新的内涵、形式、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和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演化,并阐明了该体系的意义;进而在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讨论了设备工程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切入点问题。
关键词:设备工程;国家创新体系;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B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国经济的发动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经济发展与创新的要求,以适应信息社会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创新的现代经济学意义缘自于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以技术创新为主旨的创见。为使创新在区域或一国之内形成气候,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致力于经济以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在本国内都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本质与架构
现代创新经济学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和加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国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解与目的又存在很大差异,要了解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需搞清创新的来龙去脉。
1.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演化
(1)创新的内涵。1912年,熊彼特((J.A.Se-hempe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揭示了技术创新与生产体系或制度变化的密切联系。他说: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不是均衡而是结构性变化。古典经济学不考虑创新,认为创新是经济学的外部因素,不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而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学的精髓,它是“创造性的破坏”,使已有的固定设备和资本投资陈腐过时,创新促使资源从旧的、过时的产业转向新的、更富有生产性的产业。从熊彼特对创新的精辟论述,我们可看清创新与固定设备管理者的密切关联,这也是笔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关键所在。
(2)创新的形式。主要指技术创新,包括: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与工艺的过程;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方法。从以上分析可知,熊彼特当时所提到的创新就是指创新学中的技术创新,它是创新的核心和结果。
(3)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也表明,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并非是—种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与相应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金融体制及组织方式有密切的相关性。德国和美国在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超过英国,其成功则是与一系列重大制度的变革和基础性科学与技术创新有关。上世纪80年代后期,瑞典经济学家本特——奥克"伦特瓦尔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他认为,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国家之间技术流动的障碍,因此,对于一国而言,国内企业间用户—生产者互相作用对技术创新的促进远比国家之间的交互作用大,所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特殊的组织,即在用户——生产者关系的建立和再构造中直接、间接地进行干预。国家创新体系的存在决定了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发展中国家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一种体制以便更广泛地吸纳技术”。建设国家创新系统,设备工程可以更直接地体现出“更广泛地吸纳技术”这一特征。而且设备所涉及的技术既广泛又复杂,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设备工程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4)我国国家创新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创新内涵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方面的扩展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长足发展,1997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揭开了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序幕。我国科学院的专家指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由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所组成。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知识创新系统,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三是知识传播系统,四是知识应用系统。”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又提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强调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一战略目标,还要重视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转化为制度创新这一战略主题,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制度创新。”
(5)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国家创新体系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科技发达程度有着重要的关联。它是一个动态的演变系统。不同国家的创新体系优势都要视其与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并以促进本国的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为准绳。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①创新权益明确,企业通过专利制度、保密及各种利用抢先一步带来的有利条件来占有创新收益。在创新收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条件下,企业才有动力进行创新。创新权益是否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技术私有和公有两方面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促进技术广泛应用;②有多元的、独立的、一般又是竞争性的创新来源;③严重依赖市场力量选择由不同企业提供的创新和企业本身。这也导致了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缺陷:产业研究与发展缺少协调的性质,造成研究与发展配置的低效;丧失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具有特定类型的研究与发展根本无人去干等;④为缓解以上矛盾,政府的创新政策也就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政府对创新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研究与发展的支持;政府可以在创新的用户——生产者关系的建立和再构造中直接、间接地进行干预;在有根本性的创新和技术范畴变动的阶段,政府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6)国家创新体系的网络环节。国家创新系统存在许多环节,而导致这些环节互相作用的是运行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①资金杠杆,主要包括用于创新的私人企业基金和国家财政支持。前者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参与创新,后者则反映了政府对创新的态度、意向等;②政府法律杠杆,包括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技术与公共政策。它们通过配置规则和协调规则得到体现;③市场杠杆,市场压力与市场导向可以使国内的技术与信息迅速流动起来,促进科技使用与相互影响;④社会杠杆,主要指组织创新与人员流动,以及提供信息传播和服务的各种公共设施等。
2.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1)为创新主体提供刺激和动力,激励创新活动的展开,并使有限的创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以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投入比。
(2)加快新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向社会经济领域的扩散渗透,促进社会技术能力的迅速提高,增强经济竞争力。
(3)依据本国国情制订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层次的提高,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4)建立技术经济一体化机制,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之上,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发展后劲。
(5)对设备工程工作有明确指导作用,可以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老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
二、设备工程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切入点
理的本质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与低成本地完成组织或区域目标的过程。同样,设备工程(管理)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使用状态和环境,使设备在工作中高质量、低成本、多功用、少污染、宽范围、易维护、高效率地完成产权人指定目标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国际一体化的复杂社会背景下,设备工程应求本逐末,实现产权人自然而顺帆的大目标。
1.设备工程目前的状况和实施国家创新系统目标的必要性
根据全国设备维修学会管理委员会京津地区委员定期考察北京、天津两地企业设备工程情况,委员们发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认同的一种设备工程模式。除了流程生产企业以外,设备工程水平的高低与企业活力、效益、企业管理的水准、企业的层次和性质有很强的相关性,设备工程的好坏所反映最终的结果,又与现场管理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总体上设备存在的价值服从于市场上对产品选择的工艺安排。即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社会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为企业再生产所做的设备前期规划、设备大修、备件储备,技术改造的设置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的管理和一些不必要的静态管理内容需要调整或取消,另外一些涉及设备的绿色生产、环境标准、知识产权、设备的技术创新、资产运作、横向交流与联合以及与世贸相关方面的政策、法律、财务、信息等管理要加强,而这恰恰是我们面对现代经济管理的不足。
设备工程从过去的部门管理转为现在的企业行为,放的速度大于行业协会管理的速度,大于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管理好自己资产的速度,大于国家从国家创新系统整合各个子系统的速度,目前很难统计具体的数据,但从国有资产管理与流失的情况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企业设备工程工作很难实现设备产权人的自然利益。
2.设备工程链接国家创新系统的途径
设备的绿色生产、环境标准、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资产运作、横向交流与联合以及与世贸及科技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财务、信息等管理,应成为处在竞争中的企业设备工程的主要任务,也是设备工程工作者走向企业经营与发展主战场的最佳途径。下面分析与设备工程密切相关的国家创新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的运作机制,见图1。
图1为克莱因和罗森堡(S.KlineandN.Rosen-berg)于1986年提出的链环模型。这一模型侧重于创新过程的描述,它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性研究联系起来,同时又将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表达出来,是对创新过程较合理、较详尽的解释。
在这一模型中,共有五条活动路径。第一条是以C表示的创新活动中心链;第二条是用f和F表示的中心链和反馈链,其中F表示主反馈;第三条是以K—R表示的创新中心活动链与知识和研究之间的联系,在创新各阶段若有问题,先到现有知识库中去寻找,即1→K→2的路径,若现有知识库不能解决问题,再返回设计,即1→K→3→4路径;第四、五条是用D、I表示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其中第四条D表示科学发现导致创新,同时也是可逆的,第五条表示创新推动科学研究。以上模型是对创新过程的描述,基本上不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下面的模型是考虑了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创新的发展过程模型。该模型表明了技术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创新过程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两个关键部门(R&D、销售)与创新过程的联系;模型将创新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指明了各阶段创新的实施者及相应的实施或管理任务。从图2可看出,此模型侧重的是创新的过程管理。椭圆形边框表示企业这个系统,方框表示企业产品创新过程。实线表示直接作用,虚线表示间接作用或软联系。
从以上过程来看,创新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过程。设备是有形商品的最高形式,是知识创新后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最高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层次显性标志,是技术创新结果和活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对一个企业来说它又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实现的工艺保证。设备工程的本质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使用环境,使设备在工作环境中高质量、低成本、多功用、少污染、宽范围、易维护、高效率地完成产权人指定目标的过程。入世后我国将逐步形成世界制造中心,设备工程应结合设备的绿色生产、环境标准、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资产运作等,以及与世贸及科技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财务、信息作好研究和实践。在设备采购、加速折旧、技术创新政策的借鉴和享用过程里完成企业的设备工程工作,同时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5-16.
2.李成勋,杜基尔,蔡富有,樊和平主编.科技创新与跨世纪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6:18-21.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设备工程实用手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5:16-17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