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核电站EAM成功案例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2812 次点击
大亚湾核电站信息化建设先上EAM后上ERP,大胆采用MRO公司的MAXIMO系统,成为该软件产品在全球核电行业的第一个客户,也为我国电力企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之路。
特殊行业特殊需求
电站作为一个“特殊”的发电单位,它的运行安全问题异常敏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安全性,经济性是电站最为重要的两组指标体系,其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在这个行业里实施信息化就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电厂管理基本上要围绕着调度、配送、维护、销售、采购、电力市场调节的发/输/配计划和金融/财务一体化来进行。这一切看起来简单,但是电力系统中的大型集团在尚未电力改革之前过于庞大,所辖全资、控股、参股发电公司及企业事业单位无数,因此对信息化提出的要求就可能更为庞杂。
其次,对于电站来说,它的管理始终围绕4个核心来进行:一个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第二就是以业绩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第三是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最后就是以效益为目的的成本管理。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公司的生产、维修等操作过程要严格按规程进行,尽量减少人为的失误。
第三,在电力行业内,不存在所谓产品库存的概念存在,即使描述库存也是针对设备和备件,这些电力设备就是企业资产。电力行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固定专用设备。
第四,在电力企业,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流程不能够过分间或简化。比如原来一张工作单最多有19种状态,优化之后变成了16种,流程并没有被大幅度压缩或者扁平化。
正因为电力行业信息化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使得信息化建设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伊始就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当时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要真正建设与一流设备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勇于吃螃蟹,走出一条新路,信息化从何处切入就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立足实际路径选择
多年来,大亚湾自己开发的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软件系统有14个之多,包括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生产仓库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通用工具管理系统等等,这些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目的开发的系统提高了各自部门的工作效率,但从整体上说,由于各个部门业务流程相互独立,相互间衔接不畅,形成了14个完整的信息孤岛,对整个生产的管理也成了“见树木不见森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实现对生产的全面管理,就要引入一套先进、完善、集成的系统结束目前的割据局面。
决定开展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改造之后,摆在领导面前的有两大难题:第一是究竟选择什么系统,是先上ERP还是先上EAM软件?第二是究竟选择哪家公司的产品?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又直接制约第二个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公司最后选定先上EAM系统,参与整个信息化过程的杨晓晨说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首先是管理现状的制约:ERP大而全,EAM则“小”而专。对大亚湾来说,当时选取管理软件的时候,可以选择先上ERP,但是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就当时核电站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冒险。在核电这个行业,出现管理上的跳跃式发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真正的ERP系统是面向企业管理的,实施存在很大的风险,必须在绝对可控的条件下整合这些系统。而且,现行的ERP系统中的设备维护功能非常薄弱,甚至没有。这显然与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需求有冲突。
其次是EAM系统自身的优势:对于电力行业中的发电企业来说,对设备的有效管理是信息化的第一步,而我们通常在其他行业中所说的ERP中最先应该实现的财务一体化反而成了最后的环节。而且,与ERP系统相比,EAM的管理范畴相对聚焦,涉及部门少(以设备部门为主)、牵涉流程简单(以设备维修、维护为主)、投资规模小(为ERP的1/5~1/10)、实施周期短、回报快(一年左右),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最佳选择。
显然,在当时企业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专业的EAM更适合有着特殊要求的电力企业。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