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控制修理费 实现设备效益最大化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1839 次点击
黄赞红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备管理必须以设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本文介绍了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从设备的前期管理直至报废处置的各环节入手,经系统改善和提高各环节的机能,在科学有效控制修理费、实现设备效益最大化中取得的巨大成效和成功经验。
关键词:系统工程;修理费;前期管理;备件供应;维护
中图分类号:T273.4文献标识码:B
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株冶)近两年来通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科学有效控制修理费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2002年度修理费分别较上年降低11.7%、37.3%,比同期世界铅、锌产品平均修理费低22.7%、31.8%。
设备修理费是指为恢复设备技术性能进行修理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备件费和外委修理费。修理费的控制不能靠简单的少修、不修等“拼设备”行为,而要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降低备件的消耗与外委修理费。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就是要从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安装、投产、运行、维护、检修、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的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入手,改善和提高各环节的机能,使设备在生产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有效控制修理费的前提与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对投产后设备的修理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株冶努力把好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关,从设备的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安全性、备件的互换性等方面统筹考虑,减少了“先天不足”带来的弊端。目前,株冶以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选型标准,为设备后续生产的维护打下了良好基础。如在减速机的选用上采用新型产品,实现了“零维修、零维护,”一年降低减速机备件费用20%。又如2002年在余热发电机组的选择上采用了进口机组,该机组一次投产成功,实现了“零整改、零维修”。
二、改革备件供应体制是有效控制修理费的重要保证
备件费在修理费中占45%~60%。获得性价比最优的备件是有效控制修理费的重要保证,株冶从以下三方面抓好设备备件供应工作。
1.建立有效的设备备件供应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设备备件的有序管理,株冶在2001年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全过程规范管理新思路。即将设备备件的计划、采购与检验三项职能权力分开,设计并建立备件采购“一卡通”,即备件的供应(包括计划、采购、检验、保管、财务入账付款五个环节)均在一卡上实行流程化作业。两年的实践证明,此举彻底改变了以往无序采购和积压及报废大的局面,同时又能及时、准确地保证备品备件的供应。
2.建立高效快速的备件计算机网络
株冶分别于2001年、2002年建立与开通了备件计划申报系统与备件动态库存系统的计算机网络。随着网络的建立与开通,备件供应中心与使用单位的信息传递更加快速与准确。备件供应中心准确、及时掌握各使用单位的需求信息,实现了高效快速的信息反馈,为及时、准确地制定备件采购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降低了库存与积压量。同时,各使用单位通过网络及时掌握了备件的到货情况,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工作
通过招标来比质、比价、比服务,并在供应商之间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是保证价廉物美的设备备件供应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株冶开展的铅烟气治理用的卧式离心泵、离心风机、板式换热器、压滤机、ITO靶材用的热等静压机、余热发电的发电机组、螺杆式空压机等进口设备的招标,对特种电缆、普通电线电缆、阀门、管配件、电动机实行定点采购招标,降低设备采购费用15%,备件采购费用10%,并获得了更好的维修服务。
三、采用合理的维修组织方式与结算方式是有效控制修理费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株冶通过科学、合理的修理组织方式与结算方式来调和生产与维修的矛盾,做到了既满足生产要求、有效控制费用,又不造成设备失修,实现了设备效益最大化。
1.采用“预防性不停产分散检修”和“适时短期局部停产检修”代替传统的全面停产检修
以前株冶每年均对铅、锌系统进行20~35天的全面停产年度检修。通过近两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实现了生产系统年度检修模式的创新,取得非常成功的经验。既有效提高了设备的作业率,为铅、锌产量的稳步上升创造了条件,又使铅、锌系统年度分散检修费用较集中停产检修费用减少了20%。
2.推行社会化、专业化修理总承包
近两年来,株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专业性较强、牵涉面不太广、甲方不能全过程控制修理的设备推行社会化、专业化修理总承包方式。实践证明,此方式可以较少的费用获得高效快速的专业化服务。
社会化专业化修理总承包基数是以承包前3年年均修理费的平均值下浮10%为依据进行招标或邀请竞价选择承包方,最终的合同承包总价格普遍比原有修理方式发生的费用低12%~20%,并超额完成了一些日常的检查保养工作。自2001年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维修以来,在全公司内实现了空调机、复印机、高压线路、电机、电梯、电动葫芦、汽车、挥发窑机械传动系统、桥式起重机等专业化修理。
推行社会化、专业化修理总承包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修理承包牵涉的面不宜太广,散布的点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3~5个点为宜)。否则,修理的准时性得不到保证。
(2)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化社会力量,有竞争环境,才有利于修理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3)必须以全员维修为基础,只有员工参与意识强,社会化、专业化修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3.改变修理结算方式
2002年,株冶在外委维修制度创新方面实行立项申报审批制度及甲方提供主材的规定,费用实行包干或预算限额委托制度,对控制外委维修项目与外委费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度经过审批的外委预算费用较上年降低了34%。
管理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充满活力。2003年,株冶又制定并实施了“先算后做”、“现场签证”、“合同包干”与“当期结算”的新外委修理结算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几十年来“先做后算”的“秋后算账”的习惯,改变了工程量与预算由乙方编制、甲方审核的惯例,建立起甲方先做工程量、预算,再竞价发包的方式,实现了与市场价格的接轨。新的修理结算模式的实行,使甲方对修理费的使用由被动走向了主动,缩短了结算周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市场竞价发包的市场定价方式,使同一修理项目修理费用降低5%~10%。2003年上半年株冶的修理费较去年同期降低了6.5%。
四、良好的设备维护与保养是有效控制修理费的保证
精心的设备维护与保养可预防设备零部件非正常的磨损与损坏,减缓磨损速度,延长修理周期,从而有效减少修理费用,使设备修理费用持续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以设备“定人定机”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设备现场维护
采用设备“定人定机”挂牌制,将设备的现场维护责任落实到人,实现职责明确化。2002年株冶对公司3000多台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了“定人定机”挂牌,并结合“创红旗设备、红旗机房、红旗配电室”活动的开展,使维护人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增加了责任感,提高了设备的维护质量。
2.开展多种降故障活动,确保设备“长周期、少故障”运行
为确保设备的“长周期、少故障”运行,株冶开展了一系列降故障活动。组织各单位开展设备降综合故障活动,由设备主管部门牵头,归口统计和分析全公司设备故障,每周在公司生产协调会上通报;要求各单位书面分析故障设备或召开专题设备事故分析会;组织二级单位开展设备反事故演习;每年组织设备多故障难点攻关,从根本上解决设备故障难点。2001年组织对19项多故障难点进行了技术攻关,如将锌Ⅱ硫酸系统电除雾器的材质改为耐腐的FRP,彻底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并组织了九项设备技术攻关,如l0kV系统多发性接地故障攻关、制粒圆筒内衬及内部结构改进等。
经过开展上述活动,2001、2002年度公司主要生产系统设备综合故障率分别较上年降低5.5%和2.3%。2003年组织了WSA硫酸设备、挥发窑传动系统等多故障难点攻关,上半年设备综合故障较上年同期降低了6.7%。
3.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点检模式
一方面,株冶将技术水平较高的钳工、电工或机电技术人员相应地选配到各生产工段,作为本工段的设备维护代表和设备技术状态管理者。并与维修工段经济承包责任制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公司近两年投资120余万元购置了各类检测诊断仪器200多台套,通过由机电主管部门精密点检、各二级厂简易点检和岗位日常点检组成的设备检测和故障诊断网络,使点检工作更具体化、数据化。在具体工作上,注重把“点检与状态监测有机结合”,及时排除故障,避免了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证了流程顺畅。由于采用了诊断技术,可实施针对性维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效能,缩短了检修时间,实现了计划检修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主动性维修方式。如2001年浸出干燥窑按计划检修模式早需进行大修,但通过检测与技术状态诊断,判定可继续使用,使用到目前仍能满足生产要求,充分挖掘了设备的潜能。
五、开展修旧利废与盘活闲置设备是有效控制修理费的有益补充
闲置设备问题是大型企业必须有效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株冶对废旧设备备件进行充分利用,变废为宝,盘活了数百万元资金。对闲置设备进行修复调剂使用或拆下其有用的零部件作备用等方式,将盘活的闲置设备供全公司调剂使用,提高了退役设备处理收益率,是对设备备件采购的有益补充。如2003年5月对遗留闲置近10年的5t单梁吊的改造,经技术监督局检验确认后顺利投入使用,节约费用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