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口设备的质量控制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27871 次点击
余良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引进了进口设备。进口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充分发挥其先进技术性能的前提和保障。从设备的合同签订、设备的进场到最后的安装调试整个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进口设备的质量关,使其顺利投入正常运行,是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实施进口设备的质量控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合同的签订
合同是合同双方为实现某一经济目的而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它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同时又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当出现质量事故发生经济纠纷时,它是进行裁决和赔偿的重要依据,因此应高度重视合同中所签订的每一项条款,签订合同之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了解和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产品性能、工作参数及其他用户使用该设备的情况等。进口设备合同应明确所购设备的源产地、制造商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主要部件材质要求、工艺参数、加工制造工艺要求、验收质量标准、包装运输要求、交货期限及违反合同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进口设备质量的软件控制
设备进场后,应从以下几方面核实卖方或承包商提交的材料和证明。
1.源产地证明。国家质检部门对进口设备源产地的确定有明确的解释。制造商提供的源产地证明注有买卖双方登记注册号、地址、货物描述及货物来源证明,检查内容与合同文件是否相符。从设备的铭牌上可以看出制造商的名称。
2.包装材料的卫生证明。欧盟等国家规定对于进出口产品,产品外包装采用木质材料包装的必须附有卫生检验证明,即熏蒸证明。
3.该套设备到达目的港的船运单、提单及商务发票等单据。
4.制造商或卖方出具的质量证书和材质证明。
5.随机的产品说明书、使用操作与维护手册及相关技术资料。
6.指定商检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和制造厂家的检验报告。
三、进口设备质量的硬件控制
1.检查进口设备及配件的外包装、外观,核对包装上的啧头、卸货港、件数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是否相符,避免运输过程中发生遗漏和丢失。包装方法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有无油、水渍、破损、修补情况。
2.检查内包装和衬垫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或习惯要求,包装内部如发现残损,应尽量保持原样,立即提请商检局或保险公司检验,必要时应对残缺部分照相进行取证。
3.设备开箱后根据装箱单逐一清点数量是否缺少,件号是否相符,设备有无缺陷、损坏、锈蚀、弄错等现象,经核对和研究后,确认需办理商检或报告保险公司时,由在场开箱检验人及时填写开箱检验记录。
4.清查配件短缺、受损的性质和原因,以便办理索赔。索赔时要及时申请商检局开检验证书。
5.检查设备的外观制造质量。焊接部位表面质量是否粗糙,焊缝是否有侠渣、裂纹、未焊透等缺陷。各部分油漆是否有脱落。
6.金属加工配合表面粗糙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装配尺寸是否准确。
7.配套电机和电控柜等电气设备的功率、绝缘防护等级是否符合合同要求,铭牌上是否有安全认证标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欧盟内部企业或其他国生产的电气产品有“CE”认证标识;美国有“UL”认证标识;德国有“TV”认证标识;日本有“T–Mark”认证标识。动力电缆接线端每相颜色是否符合EEC国际电工委标准,有无接线示意图。
四、与商检局积极配合主动申请报检
进口设备的报检是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所有进口设备到达现场后,业主或代理商应及时向当地商检部门申请报检,国家商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法进行进口设备检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发货前的检验。当设备出现质量问题时,商检部门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等途径查询该设备及制造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核实设备的源产国,是否存在异地组装情况,并对有重大质量缺陷的设备重新进行价值评估,为后续的责任赔偿提供有利证据。
五、设备的试运行及验收
设备的调试和试运行是质量验收的关键环节,建设单位、制造商或卖方和设备监理单位几方代表应都在现场时进行。卖方代表现场作技术指导,对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应作详细的技术交底。同时借助监测仪器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振动、噪声、轴承和电机温度进行监测,各项数据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工艺参数、效率指标是否达到合同标准。连续试运行时间不低于24h或以工艺上达到稳定状态为标准,各方代表要真实作好各项记录。只有在试运行测试表明设备运行的工艺、机械性能满足要求时,才进行最终的设备验收。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