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经济技术分析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29902 次点击
一、设置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的意义
指标是指导、检查、评价各项业务、技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果的依据。指标可分成单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综合指标,也可分成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指标的主要作用有:
(1)定量评价管理工作的绩效;
(2)在管理过程重起监督、调控和导向作用;
(3)起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就是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能够综合评价设备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指标。设备管理的技术指标是设备管理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工作涉及到资金、物资、劳动组织、技术、经济、生产经营目标等各方面,要检验和衡量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和设备资产经营效果,必须建立和健全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此外,也有利于加强国家对设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为设备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设置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的原则
设备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置应力求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设备上可考虑以下因素:
(1)在内容上,既有综合指标,又有单项指标;既有重点指标,又有一般性指标;
(2)在形式上,既有实物指标,又有价值指标;既有相对指标,又有绝对指标;
(3)在层次上,既有政策宏观控制指标,又有企业及车间、个人的微观指标;
(4)在结构上,从系统观点设置设备全过程各环节的指标,既要完整,又力求精简;
(5)在考核中,应按照企业的生产性质、装备特点,分等级考核。
指标应逐步标准化,力求统一名称、统一术语、统一计算公式、统一符号意义。指标考核值的确定应建立在周密的分析基础上,并且有一定进取性。
三、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评价
在经济体系转变过程中,由于变化因素较多,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很难形成统一的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才能适合现代化设备管理的要求。下面仅就一些指标的设置作一简单分析与评价。
(1)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除对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保值增值提出考核指标,还应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全社会的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培育和发展设备要素市场,制定技术装备政策,规定限期淘汰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设备及鼓励发展的装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技术装备素质和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2)设备完好率作为设备技术状态的主要考核指标,目前仍是有效的,企业可继续使用。但在具体操作中,应对完好标准的定性条款加以研究改进,力求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或对指标的计算加以改进,确保指标的准确。有条件的企业,对质控点设备可考核设备工程能力指数(Cpm),当Cpm>1.33时,该设备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其技术状态完好。企业通过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质控点设备工程能力指数、主要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替代设备技术状态指标。
(3)维修定额对全面衡量维修的劳动组织、物质、技术装备、修理技术水平有价值,应继续使用。但制定维修定额依据的修理复杂系数(F),随着设备科含量的不断增加,需作修订和补充,同时应制定科学的维修指标。
(4)企业应重视设备净资产收益率的考核,促进企业设备管理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加强设备投资管理,优化企业资产组合,盘活闲置资产,充分挖掘现有设备资产潜力。提高设备资产运营效益。通过指标的纵向比较,确定企业发展和资产经营的目标。
(5)为加大企业设备改造更新的力度,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提高设备折旧率。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尤其应重视考核设备改造更新的成功率、设备投资利润率等指标,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四、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首先,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三,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
五、设备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下面以建筑企业为例谈谈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原有的设备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虽然也经过一些改革,但基本上还是二级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容易使设备从属于企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实施项目制度,改变原来那种以行政建制为单位组织施工生产的不合理做法,使企业必须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组织施工生产,并以工程项目成本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自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项目经理部以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为基础,可选择若干施工队施工。项目施工管理者的目标是缩短工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项目经理部随着工程项目的开工而建立,随着项目的竣工而解体,这种一次性管理的性质决定了项目经理部不可能占有大量的机械设备,对施工中所需要的设备就只能租用。这就要求建立较完善的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由租赁公司与项目经理部签订合同,发生经济行为。原由设备管理部门管理的机械则全部由租赁公司经营管理,这样就减少了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精简了人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因此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建立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业改革、实施项目法施工的重要条件,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可供其他行业参考。
2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属于分级管理,往往重视的是设备的实物形态管理而忽视其价值形态的管理。设备管理部门常常只管编制设备购置计划,负责设备的购置、验收、分配等,而对设备的应用、利用率和寿命等无人重视。因此企业之间互相攀比,重复投资,搞小而全、大而全,造成社会资财的大量浪费,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如果将企业所有设备都划归租赁公司经营管理,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实行一级管理,使管理部门对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等情况都具有第一手资料,有利于降低消耗、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开展技术业务培训,提高设备使用和管理水平。由于租赁公司在企业中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设备做为其资产的经营对象,更要求注重其保值增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在市场经济杠杆的自然调节下,设备管理水平的好坏也会直接从经济利益中反映出来,因此也会促使设备管理人员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真正调动起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逐步使设备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
3有利于推动租赁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许多企业在企业内部都设有租赁公司,但设备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变,租赁公司还隶属于设备处、科,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干预的现象,致使某些企业的领导会认为租赁公司的收人是本单位左口袋掏往右口袋装钱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时为照顾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还会从租赁公司应得效益中任意地砍掉一块,挫伤了租赁公司的积极性。许多施工企业的租赁公司还仅仅限于服务于企业内部工程施工,没有走向社会,因而也制约了租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和体积庞大、生产期长的特点;建筑施工具有流动性,生产条件多变性等特点,只有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租赁市场如不能进一步发展,就很难深化建筑业的改革和真正推行项目法施工。因此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租赁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施工企业都走这一条路,再树立大市场观念,强化大市场意识,敢于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产权划转、托管、租赁、融资和人股等形式组建区域垄断性建机设备租赁企业集团,就能进一步推动租赁市场的发展,为深化建筑业的改革奠定基础。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