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质量维修的初步实践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2531 次点击
狄寒薇
摘要:通过分析维修中存在对产品质量针对性不强造成的影响,指出了实施质量维修的重要性。介绍了质量维修的管理模式及其实施后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健词:实施;质量维修;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B
质量维修这一术语,笔者初见于《中国设备工程》1999年第9期“现代生产中维修的发展(三)”一文,其中介绍了第三代TPM的八根支柱之一—质量维修。文章没有具体介绍质量维修的定义,但根据全文的意思推断,质量维修应指设备在有价值运行的同时,还有一少部分“无价值”的运行,即造成质量损失的运行,针对这种无价值运行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大约即称之为质量维修。
一、对质量维修的识别
1999年10月,我公司开展大规模质量振兴活动。公司设备主管部门受质量维修的启发,组织各二级单位制定了一套《设备保证产品质量规定》的管理办法,其中罗列出各专业生产设备与产品质量有关联的部位、部件及其应保持的状态,意在引起检修、维护、检查等过程中对这些部位、部件的充分注意。
经过大约1年的实施发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视野,他们一般很少从产品质量和减少质量损失的角度研究维修策略,除非特意提出要求。他们可能十分尽职尽责,但又认为产品质量由工艺和质检部门负责,不是自己分内之事。他们关注的是设备技术状况、检修质量和检修工期,以及怎样减少设备的事故和故障,而且特别关注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动力机、传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故障多发部位。但是就我公司生产钢丝和钢丝绳的设备而言,对那些仅仅与原料、半成品、成品相接触,只在其加工过程中起某种导引、托扶、限制作用的部件却注意不多。而这些部件如果长期磨损,极易使产品的表面质量下降(当然,质量相关部位并不仅限于此)。我们将这种现象叫作“关注点偏差”,它可能直接导致某些质量相关部件在检修过程中被忽略。
此外,生产分厂和生产车间作为一个生产系统,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这四者都很重要,哪个也不能忽视。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这些本应同样受到关注的重点的后边,还有一个从上到下都更为关注的问题,即职工的工资奖金问题。虽然可以调整四个方面的考核力度以纠其偏,但无法准确预见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几率,而产量和成本对职工收人的影响事前就可以准确推算出来。所以当四者不可兼顾时,产量和成本差不多总是优于其它的两个方面而被强调。于是,这个生产系统中的设备维修人员修理活动的轻重缓急也就不言自明了。我们将这种现象叫作“轻重缓急偏差”,它有时会导致个别的质量相关部位、部件甚至设备的短时失修。
以上是我们根据个别案例进行的分析,并将它作为3年来推行质量维修的根据。实际上,推行质量维修的必要性还可以直接从质量事故原因分析中得到,那就是看设备对产品质量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直到2003年下半年通过与质检部门的沟通,才了解到我公司钢丝绳产品质量的如下情况:合格率99.4%~99.5%,在0.5%~0.6%的不合格品中,设备原因造成的占15%左右。
二、质量维修的管理模式设计
2001年春,正值ISO-9000标准换版,公司质量手册和控制程序随之重新修订。公司设备主管部门在修订《基础设施控制程序》时,把质量维修摆到了重要位置,规定在对设备进行检查认可、设备大修、中小修理、故障抢修以及设备润滑、紧固、调整各环节,都必须对质量相关部位给予特别关注。例如设备的大修控制,从分厂的项目申请到主管部门的综合平衡立项,再到施工时间的确定,工日工时的考虑,直到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产品质量方面的需求,决不可忽视与产品质量有关联的部分。质量维修有时是单独进行的,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大、中、小修和故障抢修等同时进行。为便于业绩考核,程序文件对证实性标识和业绩考核办法做出明确规定,并定期统计重要的质量维修项目。
同时,程序文件对设备方面的质量隐患的治理办法又做了如下规定:在设备的质量相关部位中,如果有些部位的劣化量暂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有些部位的劣化必须在大的系统改造中才能治理;一些老旧设备存在不能满足现行产品质量标准的先天不足,需要进行大的改造时,其治理解决需要在全公司范围内逐步统筹安排。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2001年开始,在每年底之前对大修、技改、质量措施中立不上项的隐患另行设立“设备方面的质量隐患治理计划”,由公司设备主管部门会同各有关方面积极寻求治理方案和资金渠道,力争每年能有30%的项目得到治理。
三、实施情况和体会
2002年初,我公司将ISO-9000标准所强调的“过程方法”试用到设备综合管理之中,自此,质量维修与质量隐患治理正式成为我公司设备综合管理标准所规定的众多管理过程之一。也就是说,同大修、中小修理、故障管理、经济管理等一样,质量维修和质量隐患治理除了必要的管理程序和业绩考核之外,还要实行过程跟踪,定期评审。
3年中,我公司主要生产分厂实施的重要的质量维修项目分别为2001年20项、2002年26项、2003年62项。3年陆续查出并列人治理计划的质量隐患共45项,其中2001年计划列25项,当年治理10项,治理完成率40%;2002年计划列16项(含上年未治理项),治理7项,完成44%;2003年计划列28项(含前两年未治理项)治理13项,完成46%。
质量维修使TPM进步到第三代,即以全公司效益为出发点,追求全效率设备生产率之后出现的设备管理新的视点。它将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要求在设备系统中真正落到了实处。我公司推行3年以来,用一种半强制性措施逐步缩小了人们过去管理思想及认识进程上的差距,使这一术语成为设备系统人员随时使用的普通词汇。“维修”二字前加上“预防性”、“改善性”、“可靠性”等成分,就带有了特殊含义,质量维修也是如此。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设备上质量相关部位的维护检修被忽视或被“挤之于沟壑”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相反,那些质量隐患,却有不少人琢磨,寻找解决方案。从另一个角度看,质量维修丰富了设备综合管理的内涵,扩大了设备系统人员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维修人员与生产人员之间的摩擦,自然受到质量管理部门及质量认证人员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