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9121 次点击
李军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以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为例,从积极开展体系认证,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构建信息化网络化设备管理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建立监控体系,突出设备的经济管理;优化设备后勤保障体系,降低设备运行成本;苦练内功,加强设备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现代企业在设备管理中采取的部分新的模式。
关键词:体系网络监控后勤培训
加入WTO后,我国正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企业将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并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设备管理也需要创新提升,更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改革设备管理体制,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的粗放生产方式、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采取新的设备管理模式,开创企业设备管理新局面,达到降低设备运行成本,体现出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一、积极开展体系认证,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加入WTO后,新的国际经济形势要求我国企业通过质量保证等体系(如:ISO9000、ISO14000)认证与国际管理接轨,从而突破贸易壁垒,获取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同时,通过认证,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且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我国企业要以体系认证为契机,根据体系认证中对设备的要求,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设备管理组织、明确设备管理职能、优化设备管理程序,形成制度严密、责任落实、各负其责、层层把关的设备管理新局面,使设备在使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体系的运作来夯实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以长虹为例,长虹公司根据“赛宝”体系认证对设备管理提出的要求,对公司原有的设备管理文件进行了补充与修订,在公司内颁发了13个设备管理标准,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对设备管理、维修组织进行界定、健全,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设备使用部门的权责,使设备从立项、签定技术协议、购买、安装调试、使用到报废等管理程序标准化,并制定出《设备监控管理办法》、《设备维修技术监察管理办法》,督促各设备使用单位完善设备管理基础体系,使设备全过程管理都得到有效监控。公司设备管理水平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
二、构建信息化网络化设备管理平台,达到资源共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企业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加快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当务之急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企业网络,构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和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人力资源管理(HR)、办公自动化(OA)等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平台,加速我国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转变。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建立设备信息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了解设备资产的运作、分布、构成、变动、利用等情况,把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实现设备资源的优化管理、优化配置。以长虹为例,长虹公司于1993年就开始对设备资产进行计算机管理,并于2000年公司构筑起ERP资源管理、OA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对设备立项后签定技术协议、购买、安装调试、验收等流程进行规范,进度得到有效监控,同时设备纳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后,对设备的资产编号、规格型号、分布、功率消耗、变动、状态、利用情况、资产原值、折旧年限、安装位置、是否免税、合同号、立项等进行电子台帐管理,并定期公布,使公司闲置、富余设备很快得到再利用,各部门也能及时获取需求信息,达到了资源共享,同时借用OA自动化办公系统,减少了老式的书面传递信息的方式,降低了运作成本。
三、建立监控体系,突出设备的经济管理
在国际化统一大市场下,设备管理要树立强烈的效益观念。因此,设备的经济管理要成为设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往的设备管理考核指标,如设备运转率、出力率、维修费用率、设备利用率、故障停机率、设备事故率、动静密封泄漏率、设备利润率、设备产值率等,无疑对当时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入世”后,要把设备经济管理放到突出的位置,重点做好设备寿命周期费用(LCC)管理、设备产值率管理、设备利润率管理。要努力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产值率、利润率最大化。一般来讲,设备产值率越大,则利润率越大,但因设备利润率还受产品市场营销价格因数影响,也可能设备产值率越大,而利润率反而减少。这就需要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设备监控体系,通过对设备立项的把关,减少不必要的新设备投入;通过技术协议的会签,保证设备投入使用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售后服务,保证设备的开动效率,为后期能够获得最优惠的设备备件做好铺垫;通过对设备使用期维修费用的控制与考核,促使设备使用单位加强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维修技术攻关、外购备件控制、备件的修旧利废等工作;通过设备调剂、调拨、报废再利用,既优化设备资源配置,又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对设备维修技术监察与考核,督促各设备使用单位加强维修技术攻关,保证设备基本处于完好状态;通过诸如以上扎实细致的工作搞好综合平衡,保持设备管理、设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四、优化设备后勤保障体系,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步壮大起来,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由某一个部门集中管理、集中维修的设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模式下激烈竞争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企业可以分两步完善、优化设备后勤保障体系,首先,改变过去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分散管理模式,将设备规划、立项审批、设备采购、备件采购、资产管理等进行集中管理,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分散采购费用,便于资产的统一调配,将设备技术协议签定、使用期设备维修,维护保养计划的下达、实施,设备维修备件的申请、计划、审批、应急采购及保管等权责下放到相对独立的二、三级单位,充分发挥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企业建立对应的监控体系,保证各二、三级单位在公司建立的平台上运作。其次,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设备维修力量的分散,部分单位的高、精、尖设备故障技术难题无法解决,企业可组建设备维修专业小组,集中攻关,及时修复故障停机设备,并减少外协维修费用。在以上工作完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职责界定,明晰各区域责任,规范设备管理行为,优化设备后勤保障体系,可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五、苦练内功,加强设备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设备管理要有更广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处理设备维修、更新、问题,要主动了解和预见技术发展、市场变化趋势,为设备造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过大的转换成本损失。这就要求设备管理相关人员不仅要做好设备维修、改造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理念,对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能力、市场动向、产品计划等过去认为与设备管理关系不大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自觉性、预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企业要舍得智力投资,提高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设备管理不是孤立的,它和企业管理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融于企业管理中的现代设备管理应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应采用的设备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