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在大型医疗设备选购中的应用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10005 次点击
沈剑,吕文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医疗设备选购的因素,根据层次分析法的一般原理提出了医疗设备选购的层次结构模型。最后举例说明了如何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医疗设备的选购活动中,体现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关键词:医疗设备;选购;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已逐渐进入各级医疗机构。但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如购置不当,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医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对设备的选购优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决策者的推理过程进行量化描述,可以避免决策者在结构复杂和方案较多时逻辑推理上的失误,使设备选购结果较合理。
一、影响医疗设备选购的因素
设备的选购和评价主要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影响医疗设备选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指标。
(1)生产性:对医疗设备而言,以单位时间内服务人数来表示。
(2)可靠性。应选购平均故障间隔期长的设备,具体可以从冗余设计故障保护措施和人机因素(即设备的设计不易造成操作差错或发生误操作时可防止故障发生的设备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维修性。设备结构简单,零部件组合合理,容易拆卸,易于检查,零件互换性强。
(4)成套性。指各类设备之间及主辅机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性能和生产率方面相互配套。
(5)灵活性。设备灵活性越高,意味着同类设备机型越少,对设备检修、备件储备等管理越有利。
2.经济指标因素。包括投资利润率、购买成本及运行维护费用。
3.社会效益因素。包括安全性、环保性和服务性(对医疗服务水平的影响)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医疗设备选购的AHP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
2.构造各层的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用方根法近似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单排序权值,并且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同时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并进行一致性判断。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总排序权值,并进行一致性判断。
三、应用举例
某医院需引进一台CT机,有三个厂家的产品,经市场调查和询问有关专家,得到指标特征见表1。
表1设备指标特征描述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统一,不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参考有关文献对AHP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来进行研究。借助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概念,定性指标可用模糊分法确定,如对某一指标的模糊评语集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经量化后指标最优隶属度就表示成:1、0.75、0.5、0.25、0。根据医疗设备选购的指标特性,定量指标分效益型(越大越好)和成本型(越小越好)。设Vij为方案Pi关于指标Bj的定量值,i=1,2,…,s;j=1,2,…,n。s为提供设备厂家数目,n为指标个数,各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公式如下。
对效益型指标
对成本型指标,先求出2,…,n。然后令最后得到标准化后的值
指标值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2。
表2设备指标特征标准化结果
用专家问卷调查方式构造判断矩阵,经层次分析后各指标权重的结果见表3。
表3指标权重
最后进行设备优劣的综合排序。记Vi为第i个厂家设备的综合评分,对于图1的结构,其综合评价过程可表示为
其中:i=1,2,…,s。s为厂家数,Bij为厂家i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指标Bj的相应的总排序权值。医疗设备的优劣可按Vi的大小进行排序,在选购时优先选择Vi最大值的医疗设备。
将数值代入上述方案排序的公式,可得三个厂家设备的评价结果,厂家一V1=0.5140;厂家二V2=0.5093;厂家三V3=0.4393。由评价结果可知三个厂家的CT机设备的优劣排序为厂家一、厂家二、厂家三。因此选择厂家一的产品为最合理。
四、结论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层次结构和构造合适的判断矩阵。本文建立了医疗设备选购评价指标的分类层次结构,较为全面地考虑了选购医疗设备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通过专家间卷调查方式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得到指标权重,并把指标中定性的因素定量化,能更准确地评价医疗设备选购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李德源,杨华龙.现代设备经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赵庚辛,宋翼青.医院医用设备的购置与选型的论证方法.医疗卫生装备,1998,(6).
姜启源.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张清梅.用层次分析法优选基建设备.湖北工学院学报,2001,16(2)32-34.
ZhenLIU,HikaruINOOKA.ApplicationofExtendedAHPtotheAnalysisofUser’sAceptanceofEnviron-ment-friendlyCar.InterdisciplinaryInformationSciences,1998,4(1):29-38.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