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装备能力诊断方法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8145 次点击
黄利李国龙
一、引言
装备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制造企业要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急需提高装备能力。然而,提高装备能力要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就必须进行装备能力诊断。
装备能力诊断是企业诊断的一个分支。企业诊断在国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而在国内则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装备能力诊断首先将与企业装备相关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而综合考查影响装备能力的各种因素(新购、投产、维修、保养、改造、报废等),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从而分析判断是否和如何提高装备能力。
装备能力诊断对企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能发现装备使用、维修、保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改善措施;②为企业装备的新购、改造、封存、启用等提供依据;③有助于合理配置企业装备方面的人力资源;④可优化装备管理,提高装备生产效率;⑤有利于提高装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
二、企业装备能力方面常见问题
1.不根据生产需要,盲目新购或租赁机器装备,造成资金积压和浪费。
2.装备构成不合理,老化严重,自动化程度低,不适合现代生产需要。
3.装备闲置现象严重,未能利用或及时处理,造成资金负担。
4.装备价格昂贵,性能先进,但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大马拉小车”。
5.装备超负荷运转,维修保养不善,零部件不配套,影响装备正常使用。
6.装备操作人员中熟练工少,新人多,生产效率低下,装备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
7.装备上下环节技术(CAD/CAPP/CAM/PDM等)不配套,使装备利用率偏低。
8.装备布置不合理,生产流程没有优化,使装备利用率偏低。
9.装备耗能严重,增加生产成本。
三、企业装备能力诊断的流程和步骤(图1)
1.初步了解企业装备情况。与企业管理人员和装备管理人员商谈,把握管理层对装备诊断的要求,了解管理者对装备及生产的要求,了解有关企业装备的基本情况。
2.分析诊断要旨,提出诊断建议和初步设想。
通过分析影响企业装备能力的主要因素(图2),结合初步掌握的情况分析判断,形成诊断框架图,对诊断工作做初步设想,与企业达成共识。
3.签订装备诊断合同。
4.进行实地调查。采用资料查阅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进行。
查阅的资料主要以装备基本性能、人员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为主;调查问卷主要在装备运行、维修、人机配合、生产调度、装备能力发挥等方面进行设计。
5.分析调查数据和信息,得出诊断结论。
6.完成诊断报告,提出合理建议。在此过程中要与企业形成互动,以企业的认可为第一目标。必要时可指导企业过行下一步的整改,直到企业目标实现。
四、诊断案例
1.项目背景
重庆某装备制造企业20世纪50年代建厂,其主导产品为高技术难度的大型产品。近年来,国家出台新的相关政策为该厂带来了发展机遇。企业产品订货量猛增,装备能力显得严重不足,为此企业决定进行装备能力诊断,以便为装备能力提供依据。
2.诊断过程
首先通过对公司背景及装备情况的初步了解,制定了项目方案:①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企业产品、机构组织、装备以及生产情况;②对公司中层装备管理人员进行测评,了解装备管理人员的素质状况;③对装备操作、维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生产和装备使用的基本状况。
其次,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解到企业在装备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企业装备老化严重,大型装备使用年限都在10~20年之间,一些装备(甚至重点关键装备)处于闲置状态;②装备数控化程度低,而产品以异型为主,导致加工效率低下;③装备应用人才缺乏,特别是装备维修人员紧缺;④一些老式大型装备采用发电机一电动机调速系统,耗能严重,可靠性差;⑤部分装备布置不合理,加工流程没有优化。
最后,在对已发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经与企业管理层汽通,提出了如下建议:①调整中层装备管理人员,让懂技术的装备人才发挥作用;②调整装备布置,使加工流程尽量优化;③刘加工异型件的大型重点关键设备进行数控化改造,对故障率的老设备采用PLC、变频调速手段进行电器控制部分改造;④对装备使用人员进行培养、培训,提高装备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
3.诊断效果
由于诊断准确,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诊断结论,企业对诊比报告认可度很高,并按诊断建议进行整改。经过1年多的整改装备能力提升明显,综合效益显著。
以老装备数控化改造为例,企业仅投入数控改造资金31万元,节约新购装备资金达4000万元,为企业腾出了较大的彭金空间。同时产能从以前的1亿达到1.8亿,每年节约靠模星用即达600万元。
五、结论
企业装备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应结合企业的长远5展战略进行,且不同阶段和时期,其侧重点和内涵应有所不同通过装备能力诊断,企业可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因此装备能力诊断是企业装备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