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主维修到市场化维修的实践与探索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6676 次点击
王建莽,王大勇,雒合群
摘要:简述了企业原有设备维修体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进而介绍了公司设备部门改革的四个步骤。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的。
关键词:自主维修;市场化维修;体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B
郑纺机公司目前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806台,原值30096万元,其中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105台,原值17525万元,分别占设备台数和资产的5.8%和58.23%。公司年产值从2000年的1.7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12亿元,2004年预计可达14亿元。这些成绩得益于市场经济改革、好的领导班子、全体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设备资产的合理调整、运作。
一、企业原有设备维修体系
公司的设备维修以前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有一套完整的设备修理系统,对全厂2000余台设备进行修理。设备维修部门拥有员工300余人,设备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每年完成设备修理100余台,设备完好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修理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其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真正从事大修的人员仅占全厂员工的10%左右;第三,设备利用率很低,特别是齿轮加工机床,开机率不足30%,其他设备利用率为40%左右;第四,只能大修普通机床,滚齿机、磨齿机、大型设备以及加工中心等复杂设备仍外协修理。
二、实践与探索的第一步
20世纪90年代末,我公司曾将设备部门独立出去,成立了设备维修公司。由此又带来一些新问题:(1)生产单位与设备维修公司因修理价格、周期、质量等问题造成的矛盾更加突出,一度出现宁可不修或外修,也不让设备维修公司修理;(2)虽然设备维修公司承接了工程项目,由设备修理改为工程制造,郑纺机公司取得一定的效益,但其自身的修理业务却逐步萎缩;(3)因设备维修公司与原各单位的关系密切,其“独立经营”并未真正体现,存在挖墙角的现象,对整个企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实践和探索的第二步
在分析设备维修独立经营的实践和效果后,公司决定取消设备维修部门,成立设备工具处;技术部门归人技术开发中心;机加工合并到染整公司;动力部门成为为全公司提供能源的职能服务部门;大修员工充实到产品装配中去。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其优势如下。
1.减轻了企业负担。服务部门从原设备动力处的600多人减至200人左右。动力处承担全公司的动力供应,降低了企业对服务性人员的费用支出。
2.技术人员归入产品技术开发部门后,加强了产品开发能力。
3.大修员工充实到产品装配中,提高了产品的装配能力和装配质量。
4.50多台设备转到产品加工,利用率从40%提高到90%以上。
四、实践和探索的第三步
取消设备维修部门并不意味着设备维修工作的停顿,而是代之以专业化、社会化设备维修。
1.普通机床由车间维修;无修理价值的报废处理,以回收资金用于更新。
2.大、精、稀设备请原生产厂修理,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3.必须修理的一般设备采用市场招标方式,以保证修理价格、周期和质量趋于合理。
4.建立设备维修竞争机制,将部分生产单位的维修工纳入生产工部的管辖范围内,生产工部的效益直接与维修工的收入挂钩,提高了维修工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
几年的设备维修专业化、社会化实践不仅节约了修理费,而且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很大提高。
五、实践和探索的第四步
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数控机床以来,早期引进的已经老化。为应对这一形势,公司于2000年成立了以原新技术开发办公室为基础的数控维修中心,实行24h服务。
公司百余台数控机床承担着80%以上关键件的加工,数控机床的故障停机影响巨大。数控维修中心每年排除故障200多起,修复线路板、控制器10多块,节约外购资金30多万元,使数控机床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为企业经营年年翻番做出了显著贡献,不仅是公司的先进单位,还被郑州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2002年度经济技术创新模范示范岗。
为降低数控机床维修费用,20多年来,公司投入资金,陆续外派部分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维修实践中经受锻练,逐步形成了对西门子、法那克系统较熟悉的数控维修及设备改造队伍,先后与外单位合作,对公司四台数控加工中心进行了系统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