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数据库建设是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仪器信息网 · 2009-05-20 21:40 · 37879 次点击
胡邦喜
摘要:设备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所包含的设备点检、维修成本、物料、资产管理等基本模块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支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设备管理系统各类编码;第二类是设备管理系统所必须的基础资料两大部分有机地构成了设备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数据库。
关键词:标准体系;数据库;建设;设备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B
设备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所包含的设备点检、维修成本、物料、资产管理等基本模块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支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设备管理系统各类编码;第二类是设备管理系统所必须的基础资料两大部分有机地构成了设备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数据库。
一、编码体系数据库
编码体系数据库是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各专业管理模块之间进行链接和身份识别的代号,是管理者实施系统管理与操作的进门“钥匙”,是一种获取系统内部资源与信息的起点,是沟通系统的语言。因此,设备编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系统管理与运行的质量,在设计与编制时务需认真。
1.设备位置编码
在系统设计甲,设备位置编码是诸多种编码中最主要的一种,是最能体现具体设备唯一身份的代码,表征设备在生产现场中所处的地理位置编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管理系统信息化运行与信息管理的质量编码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符合层级原则。即要按照“设备→分部设备→零部件”的层级式关系进行编制;(2)符合唯一性原则。编码中要确保各代码所表示的特定含义的唯一性,绝对不可出现重码;(3)符合扩展性原则。编码位置要留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以满足设备更新、改造和扩建等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4)符合预算、成本核算对应性原则。要结合预算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设置,以保证系统在财务抛账、费用归集和财务处理中不会出现矛盾和差错,避免给费用的统计、分析与管理带来不便。
2.设备类别编码
类别编码是对设备公共管理元素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管理简洁化的过程。设备类别主要有广域类别和局域类别两种形式。广域类别分类是指在厂际之间通用的,适合于不同生产厂之间标准化、规范化的需要,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局域类别分类是指在一个厂区内具有同类管理特性和技术属性的设备类别划分,只适合于在一个生产厂内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设备类别编码的编制原则:(1)重要性。要充分考虑到设备、分部设备或其零部件在生产中所处的重要程度,而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编制。基本属性相同的重要设备或技术标准单纯的重要更换件可编为一类进行重点管理,便于管理部门查询其设备清单;(2)合理性。要充分考虑到分类是否准确和合理,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是否能够在具体的类别指导下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3)简洁性类别代码只是对若干种类设备、分部设备和零部件的分类、检索和查询,因此应尽可能简洁明了;(4)唯一性。同设备编码一样,类别代码也不能出现重复编码,必须严格保持代码在特定意义条件下的唯一性,以便于准确识别。设备类别分类的准确和科学直接关系到系统基础资料数据库的优化程度。
3.循环品编码
循环品编码相对固定资产编码、设备编码和物料编码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循环品上线以后,其编码实际上就是表征具体位置的设备编码。但为了便于对其运行及修复的全过程管理,仍需赋予一定的编码,即循环品编码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对循环品编码,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品一码,伴随终生”的原则,直至报废为止一旦循环品被确认后,无论是上线、下线修复还是仓库暂时保管,都必须有标明循环代码的挂牌标志,以明确其身份。
对循环品的管理必须坚持“一码终生制管理”的原则,只要所确定的循环品没有确定报废,该码就应始终跟随,直至报废为止在循环品下线返库时,应存放在预先指定的位置,与备件物料一样,也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
4.设备资产编码
该码是固定资产的标志性代码,同样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表征固定资产身份的具体象征武钢在固定资产编码的结构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国家有关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的要求具体编制时,既要满足国家对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的要求,又要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出适合企业管理需要的固定资产编码,并能通过系统设计所赋予的功能,准确地进行对应关系识别,以满足向国家上报资产资料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2)兼顾固定资产编码与设备编码的关系。按照武钢对固定资产编码和设备编码的原则,设备固定资产在资产价值上总是大于或等于属下设备和分部设备的价值,而在数量上却总是小于或等于属下设备的数量,因此设备固定资产在价浪总量上是属下各单体设备资产价值的总和,而在数量上则与属下设备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设备、分部设备与所对应的设备固定资产的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起相互间的对照表来加以区分和识别的。
5.物料编码
物料编码是从采购和仓储的角度考虑的,是设备零部件和材料纳入仓储管理的特定代名词从理论上讲,设备零部件编码附属于设备和分部设备之后,三者可以说是“父一子一孙”的对应关系,层级和隶属关系非常明确零部件编码是在设备码之下的延续,也是表征其地理位置的代码,一个零部件有一个编码,即便是相同规格型号的零部件,编码也会因在现场所处地理位置和空间位置不同而不同,具有明显的唯一性特征。然而,物料编码则与零部件编码的方式完全不同,它们是以品种规格划分的,只要零部件的规格型号相同,则物料的编码一定相同,只不过与零部件编码保持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6.系统内部链接码、画面码及下拉式菜单码
这类码属系统内部识别码,与系统外部没有直接的关系。码位确定应尽可能本着简洁有效的原则。以“计量单位”下拉式菜单的设计为例,代码设计最好是层级式.如长度、面积、质量、体积、力、电等可设定为第一层级,之下相对的是km、m;m2、cm2;m3、cm3;kg、g;N;A、mA;V等,可作为第二层,这是考虑到对计量单位分类后,方便操作者使用,否则从下拉式菜单几十项内容中选择所需要的单位,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大大降低作业效率。
二、基础资料数据库
基础资料数据库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基础内容,是支持系统存在的重要部分。为使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资料数据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设备资料的建立应该从类别规范着手建立。设备规范的建立主要依靠对设备类别划分的准确性。因此,尽可能准确合理地对设备进行分类,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可以说是基础资料数据库建立的神经和中枢,应在系统策划中给予高度重视。
1.设备基本专业资料
基本专业资料是针对固定资产、设备、分部设备和物料而言,每一项必须按编码的层级逐台建立。
以武钢目前设立的六层13位设备编码为例,每一层级均严格按照“基本专业资料”格式所规定的内容逐项填写,目的是便于系统进行数据自动导入。需要强调的是,在建立基本资料时,都是以设备编码所确立的设备数量为对象的,每个码即每台设备都要逐台逐项建立,不能以建立规范资料而简化手续。
设备类别细项是指在设备类别大类指导下,为便于区分细微变化而对设备听作的进一步细分,一般是在类别编码后附加流水顺序号,以区分类似于同类设备的大、中、小规格型号。
2.设备规格资料
首先,规格资料是在设备优先建立类别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全部设备和分部设备充分做好合理、准确类别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尽可能包含一致的技术属性(技术参数和相关结构尺寸)的原则,建立阶层式设备、分部设备技术属性规格资料,凡属于同一类别细类的设备和分部设备,都以此为标准模板,在逐台建立设备规格资料时直接引用,仅仅是不同的设备和分部设备所需要填入的具体参数不同而已。其次,对不能进行类别分类的设备,则必须依照单体设备的实际,一一建立规格资料,因为不同的设备和分部设备可能出现的规格资料内容完全不同。设备规格资料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设备名称、设备类别编码、规范类别(如交流电机类、变压器类等)、规范项目名称(型号、额定输出功率、转速、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等)在具有类别分类设备上统一编制设备规格资料,作为同类别规范设备的标准模板而被直接引用,填入每一台设备的具体数据,就转化为体现该设备特点的规格资料。实际上类别规格资料也可分成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设备规格资料覆盖了企业同一类设备的全部范围;狭义设备规格资料仅可在某一局域范围内引用。
3.点检规范和点检基准
点检规范是在设备类别划分的原则指导下,按照类别建立资料数据库。所谓规范,是指被控制和被管理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从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考虑,点检的主体可能是设备,也可能是分部设备,点检规范则是在这些设备的类别归属下统筹考虑和设计的。
点检基准是与点检规范相辅相承的,是在点检规范即点检项目确定以后的具体量化。点检规范是针对设备类别而言,而点检基准则是针对具体设备而言。大多数设备应该是建立设备类别点检规范在先,建立点检基准在后。对具有类别归属的设备,在编制点检基准时,只需弄清楚所编设备的类别分类,在引入标准模板时,直接对符合需要的点检项目进行选择和增补,填入每一点检项目的具体控制值(标准值、上限值或下限值、周期)即完成对应设备的点检基准编制工作。但对那些不属于具体类别归属的设备,点检规范和点检基准的建立则是同时进行的,在确定出点检项目的同时,赋予对应的点检量化值。
4.维修规范和维修基准
维修规范和维修基准的主体可以是设备,也可以是分部设备,但从设计角度考虑,两者所对应的大多数应该是分部设备,是设备维修活动的最小单元。维修规范也同点检规范一样,是在设备类别分类形成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类设备的维修项目规范。对一台设备而言,针对设备整体或若干部分的维修内容都可以构成维修规范。维修规范是针对某一类别设备而设定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维修基准是具体到一台设备所确定的若干个维修工作内容,是在设备类别维修规范的具体指导下直接引入的具体维修标准,设备类别维修规范被直接引用到具体设备上时,就转换为这台设备的维修基准。
设备维修规范是统筹设备维修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引导横向管理平衡的重要标准尺度。因此,建立完善的设备维修规范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是提高维修费用支出管理水平和平衡尺度的重要依据。
5.安全管理程序(SJP)、安全管制卡及安全提示
SJP程序可理解为标准工作程序,也可理解为安全工作程序,因为标准工作程序和安全标准工作程序的英文缩写都是SJP。这主要是与点检基准和维修基准相配套的、旨在强调工作程序标准化的控制要求。SJP程序库的建立应该简洁、明了、适用和准确。在下达点检工作计划和维修工作计划时,每一工作计划所对应的SJP程序会自动由系统带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工作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需要。
安全管制卡简称为安管卡,是在执行点检基准或维修基准时,对安全部位管理与控制的明确要求和明确提示,是一种管制性卡片,在进行点检或维护场所必须停电、停气时挂卡,随着工作计划的下达由系统自动带出制定安管卡应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挂卡元素,在停电、停气(汽)、停水等场合确定较为准确的挂卜部位,切实落实管制部位的状态安全可靠。
6.设备类别的维修规范定额,设备备件材料的储备定额
定额标准主要包括维修规范定额和备件储备定额两大类型。
维修定额标准是设备维修工程进行费用核算的标准依据,是按照设备维修的内容所确定的。定额标准编制大多以设备维修的规范为依据,在维修定额编制过程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1)定额元素的确定;(2)确定维修元素和单价;(3)确定加工条件和费率调节;(4)确定设备类别指导下的统一定额。
备件储备定额是由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按平均更换周期计算出来的备件消耗数量确定的,其计算方式为
年消耗备件=12月÷更换周期(月)×设备台数×每台件数。
如果备件寿命难以确定,可根据经验按照3年或3年以上的平均消耗量来确定备件消耗定额。
7.设备固定资产基本资料
设备固定资产基本资料主要有三种来源,即固定资产系统内的基本资料、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内的基本资料、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内的设备履历和绩效评价资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即设备的原值、净值、折旧等价值形态的基本状况管理;二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即设备在用、闲置、封存、调拨、报废、履历等设备实物形态的基本状况。
设备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主要是从资本支出开始到工程竣工并进行固定资产验收且转入生产运行阶段后,对其初始投资、提取折旧、减值或增值、转增、闲置、调拨、报废和残值处理等一系列财务活动。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资产量增值或减值,其价值状态都可以随时掌握。
三、结语
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当前各大型企业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科学、正确、合理地建立好设备系统标准数据库,是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的一项极为繁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谨就设备系统编码体系数据库和基础资料数据库的主要分类和编制原则作了简要介绍,由于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同,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