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业企业进口设备管理办法
仪器信息网 · 2007-03-20 21:40 · 80749 次点击
(1989年3月21日机械电子工业部颁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机电工业企业进口设备管理,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提高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提出的进口设备是指:机电工业企业列入固定资产的各种进口的精密,大型、稀有、关键设备及各类贵重仪器。
第三条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机械电子工业部生产司负责对企业进口设备全过程管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组织协调地方、企业进口备件国产化工作。企业的厂长(或总工程师)、专职管理人员、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根据职责分工,对保持设备完好状态度负直接责任,并作为考核奖励的重要指标。
第四条各企业应明确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参与进口设备的前期管理,并负责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检修、改造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工作,以获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综合效能。
第二章规划与选型
第五条企业在编制基建、技改进口设备项目时,应在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的主持下,由规划部门统一组织,工艺、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对进口设备作可行性论证。
第六条进口设备的选择要考虑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维修性、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环保要求、安全性、专用性、适应性、经济性、成套性、售后技术服务等方面内容。在可行性调查时都要有具体结论,在领导主持召开的决策会上通过之后,由会审的各部门会签,由科技档案部门存档。
第七条企业必须选派有经验的工艺、设备技术人员参加考察。考察分专业展览会、国有同类设备的单位以及国外生产厂家三种途径进行。考察结果应以专题报告形式会签由科技档案部门存档。
第八条申报
(一)企业根据选定的机型,填写订货卡片,报有关进口主管单位。
(二)进口主管单位要接订货卡片内容,向外商提出询价,外商报价后,进行比较,按经济效益程度,向主管领导提供选择依据。
第九条设备管理部门应委派了解生产工艺熟悉设备性能的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技术谈判。技术复杂的大型成套设备。设备、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派员参加培训,参与监造和验收。有关设备的技术谈判,达成的协议及写进合同的内容包括:
(一)设备的生产能力,主要技术指标应有专门文件作为合同的附件。
(二)对设备的主机、辅机的表面颜色、涂复层的要求,使用能源的要求(周波、电压、气压、水压、油压、水质、燃料等)。
(三)提供润滑油脂的名称代号和主要参数,验收后的供应方式。
(四)安装技术参数应包括基础图、固定方式、接地、隔、离、周围空地要求、空间高度、接线类型、插座型式、采光方式、温湿度、防尘及工艺废水、废渣排放量等要求。
(五)提供的技术资料包括:使用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维修资料(电控原理、安装图等)、结构图、传动系统图、气压液压原理图、元器件明细表与简要动作说明、部件装配图、关键备件加工图、易损件清单、各种管道系统图、故障分析逻辑、润滑图表、以及随机清单、易损件清单及备件图册资料与外购件明细表、外购件目录样本等。技术资料必须在到货前提供,具体日期由双方协商确定,以保障有翻译的时间,使设备进厂后能迅速安装。
(六)明确技术指导方式、遣派人数、职责范围、费用及双方的义务。
(七)明确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方式、时间、人数、费用。
(八)要根据不同运输方式(陆、海、空)决定相应的包装形式。
(九)必须确定交货期限,及拖期索赔直接损失等事宜。
(十)明确调试方式(卖方派员还是买方自行调试,大型成套设备要进行联动试车,试生产考核期。在国外进行试车试切,试件随机装箱)和调试后投产前的验收方式。
(十一)在规定索赔期间为设备考核期。在考核期设备或仪器的各种技术参数应达到保证指标,考核的时间和方式,可视实际要求双方协商确定,作为专门文件,附在合同上。
(十二)对运输残损、原装箱短少、考核项目未能达到保证指标的设备仪器,必须索赔。
第十条合同内容经双方谈判商定成文后即可签订合同。合同生效后,必须履行合同中的有关条文。
第十一条进口大型成套设备,双方必须进行设计工作联络,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参加。并对会议中涉及到的设备问题负一定责任。设计联络会议协议书,作为合同附件执行。
第三章接运与开箱检验
第十二条企业应组织设备、科技档案、技术等有关部门成立专门接运验收小组。要熟悉合同内容、技术标准、设备1f4b档案、制订接运验收计划,检验方式,并按照计划定期检查计划实施进度。保证进口设备接运工作的安全、可靠及开箱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三条进口设备进厂后,工作小组(设备、科技档案、技术等部门)应根据工作计划,立即组织开箱检验工作,进口设备在开箱检验时应有卖方(或委托的代理人)、买方、商检、海关、保险公司等有关代表在场。开箱检验主要检查实物、技术资料与装箱单是否相符,设备配套是否齐全(包括附件、软件、专用工具、辅料、备品配件等),设备外观有否残损、锈蚀、变形(必要时在现场拍照),并请在场有关各方在进口设备开箱检验单会签。发现有不符合合同规定、设备缺损、或质量问题,技术资料不齐全,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有卖方代表在场时,应当场验明损坏内容,经卖方代表会签并确认赔偿,同时将详情书面报知商检机构。
(二)有特殊情况,如双方意见不一致,或者合同规定由买方自行检查验收等,应及时请商检机构复验出证。
(三)进口设备,没有科技档案部门人员在场,不得开箱验收。
(四)进口设备未经开箱检验不得安装。
(五)进口设备按合同规定不能拆验的项目或地位,以及卖方铅封的技术专利,不得拆验。
第十四条进口设备的随机技术文件资料,应由厂科技档案部门派员参加开箱负责核对验收,经登记造册,然后办理借阅手续尽快组织翻译。翻译本一式三份由厂科技档案部门、设备主管部门及工作小组保存。
第十五条进口设备的随机技术资料等,应按规定,由科技档案部门集中保管,负责借阅。进口设备开箱验收后,有关索赔、双方纠纷、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艺调整、质量等一系列的技术资料和文件,均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及时收集齐全,按规定整理,按时向科技档案部门移交归档。
第四章安装、调试与验收
第十六条进口设备需在专家指导下,由专业安装队伍.负责安装,也可在确有把握情况下,由出国实习技术人员负责组织专业安装小组实施。进口设备安装应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制订详细工程进度计划,分工组织实施。对设备基础,隐蔽工程,配套管线,吊装就位,调整找平,精度检测等各项工程质量应认真组织检验验收,逐项填写验收单存档。
第十七条设备调试应经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按程序进行,首先检查设备实际的电压、气压、水压、油压是否与设备要求相符,润滑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如与设备技术要求不符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排除故障,在故障未排除前,绝不允许开车。
第十八条试车应在卖方或中方专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包括清洗、检查、调整、试运转、试生产等。试车分空载试车、负载试车和考核验收三个阶段。
(一)空载试车,应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确认无误后填写空载试车运转记录,参加试车人员应会签存档。
(二)负载试车应从最轻负载开始,逐步升级,直至合同条款规定的技术指标为止,不允许进行超载试车。认真做好试车记录,并请有关部门会签后存档。所有高精度设备的产品加工精度检查,应由计量部门负责。精度检查及加工精度均应按“设备质量及精度检查记录单”规定要求。
(三)试生产合格后,即可对设备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验收中,要对设备合同规定的设备性能、产品产量、质量、设备故障停机频率、停机原因、设备持续运转的稳定性作测试和记录,发现与规定不符的,应由卖方负责修理、调整、直至更换设备。
(四)设备试车中的正常调整工作及生产试验的工艺性调整,均由使用单位组织维修人员或操作者及时调整解决。
第十九条保证期内,设备发生故障(非操作原因及人为的),出国实习人员排除不了的问题,应向主管部门报告,经有关单位联系由卖方负责处理,卖方在保证期内不能及时排除故障时,应由买方和引进部门代表与卖方代表签署备忘录,以保证买方的利益。在保证期内不得对设备进行改造。
第二十条在试运行、试生产正常、考核验收合格后,由买卖双方签署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并经商检机构认可后,报请上级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在验收时,企业有关部门应向验收组提供有关进口设备的技术文件。包括:设备技术档案、考核验收资料、费用决算等。设备验收投产后,及时纳入企业固定资产,由财务部门提取折旧。
第五章索赔
第二十一条索赔工作必须在索赔期内及保证期内进行。
第二十二条买卖双方的法人或法人代表要参加索赔谈判,并签署赔偿协议。进口设备专门工作小组应派专人参加开箱及考核验收的全部对外谈判,除了卖方代表在场可以协商办理一般换货补件和零星修理问题(应有详细记录,双方签署)外,均应申请商检机构复验出证和参加谈判。
第二十三条进口设备在运输中残损,型号、规格及新旧程度与合同不符;设备在调试期、考核期、保证期内,由于非操作原因造成的停机、设备损坏及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不到合同要求的,均需索赔。
第二十四条企业进口的验残设备应由专门工作小组随时掌握口岸验残情况,并接受验残结果资料及赔偿。
第二十五条港口装卸、理货、国内运输等造成的设备残损属保险责任范围的,应及时向有关保险公司申请联合检验,并办理残损理赔手续。
第二十六条索赔金额应包括设备本身的损失和由此产生的直接损失及检验费用。
第二十七条对于因卖方责任而造成的设备严重问题,无法达到合同要求的,应向商检机构申报,由商检机构复核作出退换,停用或其它处理的决定。
第二十八条经确定换货、退货或索赔的设备,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及工作小组视具体情况采取停机、封存措施,在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设备不准动用。
第六章岗位责任制
第二十九条进口设备的管理必须严格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
(一)机械电子工业各级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进口设备全过程管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企业领导对进口设备的选型负决策,领导责任。
(三)企业应制订各类人员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管理、使用、维修各项考核指标与奖惩挂钩。
第三十条对已投产的进口设备必须按照说明书、操作规程等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制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于进口设备的操作和维修应选择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并进行专业培训。对已选定的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变更维修人员应征得设备管理部门同意。
第三十一条对已投产的进口设备,必须建立专群结合预防为主的计划检修制度。对于平时无法停机维修的流水线、流程设备应加强状态监测,并利用一切生产空隙,做好检修工作。
第七章润滑管理
第三十二条确定润滑管理组织体制,按工作量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和润滑工,建立润滑站及油质分析室。人员应相对稳定。
第三十三条按设备说明书要求制定润滑卡,选用的代用油料及添加剂配方应保持原油料基本特点,满足设备润滑要求,并经有关部门鉴定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四条负责润滑的技术人员、专职润滑工,应经常巡视,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对,一些润滑机理及构造不适应设备要求的润滑装置,专职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十五条对进口的原油,必须逐桶进行油质化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八章备件管理
第三十六条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进口设备的备品配件的管理工作。
(一)对进口设备需要的备品配件应本着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的原则,积极做好随机备件、易损件的测绘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凡国产元器件可以代用的均不要再进口。国内能试制的备件,应积极提供图纸资料,安排研制。
(三)对国内无法解决的进口备件,应及时提出计划、组织进口。
(四)对进口设备易损坏的零部件,要积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共同研究,进行修复,必要时可请外商修复,以供备用。
第三十七条积极开展进口设备地区协作组或行业协作组活动。各地区主管部门对开展备件国产化,调剂余缺和经验交流等协作活动,应给予积极支持。各单位可以以协作组的形式组织起来,不断推进备件国产化的进程。第九章测绘仿制,开发创新
第三十八条进口设备的测绘仿制,开发创新,须由企业使用部门提出申请,企业技术、工艺、设备动力部门、总师室会签,经企业厂长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关键、稀有设备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九条经批准同意解体测绘的进口设备必须做到:
(一)在进口原机进行解体测绘以前,必须做好原始数据的技术测定。
(二)解体应由主管进口设备的机、电技术人员主持,使用部门设备维修组的人员参加。
(三)测绘结束后,应迅速进行整机总装,井进行技术数据测定,其数据不应低于原性能指标。
第四十条需要委托协作单位完成设备改造的企业必须根据国家合同法,同协作单位签订合同(包括技术合同,经济合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如承接方不履行合同,委托方有权向司法部门提出起诉,追究经济责任。
第四十一条当设备改造完工之后,必须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技术部门进行预验收。对关键、稀有设备须申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涉及环保内容的应经当地劳动保护部门验证或参加验收。
第四十二条测绘仿制,开发创新及国产化的成果,应同科研成果一样,可申请各级科研成果奖。对作出较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或职工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凡与上级有关规定不符的。则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没有规定的内容,均按原国家机械委和原电子工业部有关设备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各地区机电工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凡未执行本办法,而造成进口设备管理混乱,损失严重者,按“全民所有制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和三十八条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生产司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