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之探讨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33583 次点击
工业是山东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少年来,山东工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十分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山东工业转型发展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从当前山东工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就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当前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三个亮点”,狠抓“三个一批”,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快了全省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业经济打破了历史上国有比重过高的弊端,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健康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七大产业链、半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大量涌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一大批企业开始国际化经营,逐步成长为代表山东形象的知名品牌;全省工业经济突破了封闭发展格局,与农业、服务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城镇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做出了贡献。从工业本身看,规模、质量、效益、后劲、竞争力都有可喜发展。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利税年均增长30%左右。全部工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52%。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06年达到26.2%。三是大企业集团建设加快。全省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发展到437户。四是产品品质稳步提高。拥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187个,列全国第三位。五是工业对财政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税收1936.13亿元,占全部税收的73%。山东工业在发展上有了量的飞跃和质的提高,为今后科学、和谐、率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山东工业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一是能源消耗总量偏高,供需关系偏紧。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3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10.6%,其中工业占了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9.5%。2006年全省万元GDP能耗1.23吨标准煤,比广东、江苏、浙江分别高0.46吨、0.34吨和0.37吨。山东已由煤炭调出省转为净调入省,2006年净调入1.53亿吨,能源瓶颈制约日益严重。二是资源依赖型行业比重大,高耗能企业多。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石化、煤炭、造纸、有色、纺织、石油等十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7%,耗能总量占了85.2%。在国家重点监管的1000户企业中,我省有103户,列第二位。我省重点考核的1000企业,年耗能最多的达500多万吨标准煤,最少的也超过1.6万吨标准煤。三是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重工业比重偏高。2006年,机械、化工、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1.3%、75.2%和61.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34.1:65.9,而浙江、广东分别为43.62:56.38和40.05:59.95。
这些问题看似是资源型产业比重大、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多,属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是究其根源,从产业形成的背景、环境和发展过程分析,可以看出是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问题,表明多年来山东工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从分析中不难看出,工业基本特征仍然是低附加值初加工产业多,高附加值深加工产业少,低端产品占多数的格局长期没有得到改变,初级产品加工基地的形象与特色未曾改变;依赖资源消耗发展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还比较少,先进技术装备的投入大多用于了原材料加工的扩能扩产;生产要素依赖省内配套多,引进和借用外来资本和技术少,国际化程度不高;依靠投资拉动的成分多,充分启动消费和出口需求拉动少;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多,依靠自主创新发展少,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步失去之后,产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又一次显现出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单薄;地方政府一般性指导多,要求加快量的增长比较多,对于鼓励上什么、限制淘汰什么区别指导少,调控能力不足,利润的短期驱动使地方经济沿袭了传统发展方式。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延续,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产业惯性和传统文化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型产业,技术工艺相对简单、市场比较稳定、投入周期短、收益时间长、获利丰厚,一直是资源型省份发展工业、积累资本的首选。而一旦习惯了这种经营理念,在发展上就会走扩大原有产业规模的路子,向下游延伸发展的意识就会淡化。加上山东历史上早已存在的重工轻商意识,办大企业、当大老板、讲求规模气势的文化传统,使得这种发展思维更加根深蒂固。
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工业界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力去研究解决。每当进入经济调整时期,这个问题都是宏观调控的重点,经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每当经济环境比较好,经济景气度高,经济发展进入上升区间时,能源原材料工业就有一次大的扩能扩产。之后,这又会成为新一轮调控的重点。许多地方和企业对搞能源、原材料加工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对于发展竞争性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却束手无策、畏难发愁。在结构调整中,有时不是向产业高端开拓,而是倾向于、偏重于低端产业的规模化,向资源要发展空间,习惯于“靠山吃山”,缺乏竞争的意识和能力。随着原有资源逐步耗竭和工业规模扩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同时社会也在要求减少排放,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发展方式不仅难以为继,而且成为开展竞争、合作、发展的障碍,社会、民众和企业都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转变。而节能减排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将会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
二、把节能减排当作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来抓
从节能减排入手推进全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确立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就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工业经济发展切实纳入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克服过多依赖资源发展工业的思维定式,摈弃从产业低端上游起步发展的习惯,强化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全球化经营意识,坚持产业高端化、节约化、现代化,通过节能减排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总的把握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机制转换,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把节约意识和形成的节约机制延展到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上来。
立足当前,就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尽快解决工业消耗高、排放多的问题。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内之意。山东对节能减排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节能减排成效逐步显现。2006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上升的势头,同比下降了3.4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分别消减2.1%和1.6%,实现了两项指标“双下降”,成为全国7个污染减排“双下降”的省份之一,但是没有实现省人代会确定的4.5%的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以来,全省上下节能减排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成效仍不尽人意。上半年万元GDP能耗比去年只下降了2.38%,完成全年下降4.5%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应该看到,山东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十分巨大。一是钢铁行业。全省第一批计划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为炼铁490万吨、炼钢791万吨。2007年将淘汰炼铁能力248万吨、炼钢能力371万吨,年可实现节能量386万吨标准煤。计划到2010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的高炉和钢铁企业承诺淘汰的生产能力,炼铁能力522万吨、炼钢能力371万吨,实现后,年可节能900万吨标准煤。二是电力行业。2007年关停1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可实现节能量36万吨标准煤。2010年前关停目标为43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年可实现节能量155万吨标准煤。三是水泥行业。2007年底关闭单条生产线的机立窑水泥企业,替换1000万吨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节能量34万吨标准煤。2010年底前等量替换落后水泥生产能4500万吨,年可实现节能量154万吨标准煤。四是造纸行业。2007年内关闭26家共23万吨的草浆生产线,实现节能量14万吨标准煤。2010年底前关闭年产5万吨的草浆生产装置,共38家43万吨生产能力,将实现节能量26万吨标准煤。五是焦化行业。2007年内淘汰71万吨生产能力,节能15万吨标准煤。2010年前淘汰430万吨生产能力,节能93万吨标准煤。截止目前,我省在上述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只要我们下功夫去抓,就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着眼长远,就是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并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发达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近20多年来在我国集中出现。我们必须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视和抓好节能减排,体现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不抓节能减排,工业经济不可能再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社会环境失衡、民众生活受到威胁。这不仅违背了经济规律,也违背了发展的初衷。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将为山东工业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带来历史性转变,功在当代,利在长远。
标本兼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体系,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期,重化工业较快增长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这是我们节能降耗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严峻局势,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无路可走。我们清醒意识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按照中央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解决消耗高的问题,根本是发展低消耗的产业体系。一是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的下游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产品开发优势,适度控制资源开采,缩小上游产业的总量,扩大下游产品产业规模。二是发展低消耗、零能耗的产品产业,重点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加快开发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及医药、新材料。对传统的原材料工业进行整合,控制落后生产能力,限制粗产品总量。三是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策略,克服经营地域的局限,“走出去”,推行“两头在外”战略,实现跨地域跨国家的全球化经营。四是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发展下游高端产品,壮大产业集群,真正克服我省产业结构上“上游大、下游小”的不合理状况,把传统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把资源加工行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把能源消耗大的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确保实现“十一五”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