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 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24218 次点击
摘要:莱钢在行业内较早注重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在持续探索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走上了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科学发展的道路。本文以莱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对钢铁企业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压力下,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发展品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钢铁工业作为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资源能源和环境因素的重大制约。钢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上世纪90年代,莱钢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提出了“建设全员学习型、绿色生态型、持续发展型企业”的共同愿景,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指导原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运行体系,走上了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科学发展道路。
一、建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支撑保障体系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思考,统筹规划,构筑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并持之以恒地推进实施。
持续加强和推进管理创新。多年来,莱钢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组织领导管理体系、推进机构和工作机制,将生态工业化理论贯穿于生产经营建设的全过程。建立了晨会制度、月例会制度和专题调研制度,制定实施了《莱钢循环经济试点方案》、《莱钢循环经济实施细则》、《循环经济实施细则推进考核办法》等运行体系,与各单位签订了《节能减排责任书》,并分三类考核:第一类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第二类是纳入《循环经济实施细则》和《工艺技术升级指南》指标实行日考核,同时建立现场检查制度,考核与检查情况均在公司晨会上公布;第三类考核为单项考核,根据签定的目标责任书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对完成指标的单位根据贡献大小予以奖励,未完成指标的不得参评任何先进,并否决领导班子奖励年薪。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的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推广应用行业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自主研发使用了低硅烧结、高炉低硅冶炼、转炉溅渣护炉、高效连铸、钢坯热装热送等一系列新技术;高标准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先后引进和成功应用顶燃式热风炉、数字化蓄热式加热炉,冶金“三干”技术等14项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提升了技术经济指标水平,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控制了污染源点。这些技术先后在国内外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目前,莱钢已完成利用冶金废气生产合成氨的研究、烟气脱硫技术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低温热源发电技术等节能和循环经济研发课题300多个。持续技术创新,使长期制约我国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也使莱钢在快速发展中实现了增钢不增水、不增污、不增废,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高度统一。
持续优化工艺装备。对钢铁企业而言,工艺结构的不配套是最大的浪费。自2001年起,莱钢下决心改变工艺不匹配、工序不紧凑、缺钢少铁的局面。制定实施了《炼铁系统赶超全国一流水平优化大纲》、《电炉钢系统提升核心竞争力工程方案》等重大系统优化技术管理措施,对老系统实施配套改造、填平补齐。全流程持续优化,主体设备产能不断实现大的突破,中小型和H型钢两条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分别从40万吨和50万吨的设计能力,实现了100万吨和107万吨产能的重大突破,轧机作业率从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轧钢电耗、燃耗降低30%。加快以国家批准的大型H型钢项目配套建设,实现了主体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产品结构也实现了以螺纹钢为主向以型钢、板带为主的转变。同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根治了污染源点,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本增效的技术含量,为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工艺基础。
充分利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技术、税收等政策,对企业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莱钢始终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政策,结合企业实际加以运用。如通过参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重大课题研究,获得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国债补贴资金2100万元。
二、构筑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业生态链
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四大功能(钢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废物循环利用功能、社会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完善了工序内部小层次、工序间的中层次、企业与社会大层次三个循环层次上的钢铁产业链,形成了具有莱钢特色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建立铁素资源循环链。依托主导产品H型钢,独家承担了建设部重点课题-“H型钢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研究”,形成的《莱钢钢结构绿色节能住宅建筑体系技术指导细则》,并通过了建设部的鉴定,形成了H型钢生产、钢结构加工、房地产开发产业链,对实现钢铁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传统建筑材料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将烧结作为含铁固废资源化的重要工序,全部回收利用含铁高炉除尘灰、烧结除尘灰、转炉污泥等资源,实现铁素资源的闭路循环;将转炉炉渣、高炉炉渣深加工,提高铁素资源回收利用率,并形成了水泥、建筑材料产业链;依托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国家“863”攻关成果一《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钢铁粉末规模化生产技术》,提高铁素资源附加值,形成粉末冶金产业链,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
建立二次能源循环链。2005年以来,莱钢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TRT、CCPP和干熄焦发电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炉窑废气CO与污氮合成氨技术,形成二次能源循环链,提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目前,莱钢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余热余能装机容量达18万kW,发电能力可达到总用电量的30%。
建立固体废弃物循环链。利用粉煤灰、高炉渣、石灰石尾矿生产水泥,目前已达到200万吨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将达到1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已开工建设20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年底投产后300万吨高炉渣将全部综合利用;利用焦化副产品建设煤化工项目,已开发产品14种,年产值5亿多元。目前,莱钢正在探索研究烧结机脱硫形成的硫酸钙用于水泥生产技术,将在钢铁行业烧结脱硫废物循环利用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建立水资源循环链。莱钢始终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根据工艺特点分散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的串级利用,满足生产用水和节水需求,形成了“三干多串零排放(三干:干熄焦、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多串:采用串级利用技术,实现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施“废水零排放工程”,主体工序实现废水零排放)“的节水模式和工业水循环链。吨钢耗新水达到3.43吨,连续五年保持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钢铁生产工序实现废水”零排放”。仅“十五”期间,莱钢累计节水3.23亿m3。今后将在节水技术上继续实现新突破。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在着力构建钢铁生产循环链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积极参加节能自愿协议试点,向社会和政府承诺用能和环保目标;高标准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先后投入8400万元,完成11项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有效涵养和补充了水源;制定实施了《莱钢大气污染治理规划》,投资2亿元,完善废气治理设施。在钢铁产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
三、在质量持续提升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促进了莱钢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高。2005—2007年,莱钢钢产量平均增幅仅为6.3%,而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从394亿元和16亿元,提高到572亿元和56.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8%和88%,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从2005年的7.5%上升到2007年的16.24%,可比产品总成本两年累计降低28.12亿元。
二是工艺和产品结构持续改善。主动淘汰落后产能200万吨,初步实现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形成了板带、型钢、优钢、棒材四大系列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大幅上升,2006—2007年累计开发82个规格新产品,增加品种效益9.44亿元,新产品利润贡献率达50%,先后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1个;出口创汇从2005年的3.89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9.28亿美元,年均增长54.5%。莱钢成为国内最大的H型钢和螺纹钢出口企业。
三是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吨钢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682.4kg降到2007年的663.78kg,吨钢耗新水由2005年的3.5t降到2007年的3.43t,继续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干熄焦量达65%,自备发电能力达到30%;节能14.63万吨标准煤;COD排放量减少4%,S02排放量减少5%;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类污染源点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83%;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COD排放量0.004kg/t,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环保设施完好率、同步运行率、污染物综合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7%、99.84%和95.14%;工业废气达标率100%,区域绿化覆盖率达35%。将莱钢这个传统的钢铁企业建成了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